王強
摘? 要:小學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最主要的途徑。小學生能否具備良好的音樂欣賞和審美能力,對于提高文學素養、塑造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形成完善的性格、豐富情感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學音樂欣賞課則為實現這個過程提供了適宜的環境,讓學生通過聆聽來體悟和感受音樂。
關鍵詞:音樂欣賞;審美;參與;多媒體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倡導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把原課程標準中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音樂能力,改為培養音樂感受與欣賞的能力,是一次巨大的進步,定位更準確了。我認為欣賞和鑒賞一字之差,也表現在從小學到高級學校的一種更深層次的過渡。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生活閱歷淺,感情積累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真能做到鑒賞音樂嗎?培養學生的從音樂欣賞到音樂鑒賞的能力,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同時還需要學生有意識地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逐步使自己具備能適應各種風格表現形式的音樂欣賞能力,逐步加強感性經驗的積累。
一般我們都采用總分總的教學模式來上音樂欣賞課。第一步整體聆聽,總體感知;第二步分段聆聽,逐步深入;第三步整體再賞,提升課堂。大多數時候不論是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在聆聽過程中都是以“總分總”為主線。在教學中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學生生活閱歷淺,感情積累少,成為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的難題。講得多則留給學生思考、領悟的時間少,情感體驗少。在小學音樂欣賞方面,中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趣味性的或有情節的音樂作品,欣賞教學主要是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
首先,欣賞課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聽只看不是學習的有效方式,參與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方式,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的參與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而實踐是主體的最好體現。學生是欣賞課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實際情況是有些學生在聆聽音樂時,聽著聽就走神了,音樂在響,他的心卻到了音樂之外。也經常在學生下課后聽到:“我沒聽懂啊!”“我也沒聽懂。”“懂不懂重要嗎?我們也成不了音樂家。”這幾種情況的出現,是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我們的主導作用是不是太多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沒有從老師講授,學生接收的教學模式中完全脫離出來,注重了知識的傳授,不自覺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的是主導作用,但不是課堂上的一切由教師包辦,把自己想要學生說的部分教案或課件中過早地預設出來,而不考慮學生有不同的想法,等于剝奪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的動力。對于這種情況,我考慮能不能應該結合音樂教學的特點與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聆聽、感受音樂,采用多媒體手段結合樂曲的意境和表現主題,讓學生去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結合繪畫、創編舞蹈的形式增強學生的感知體會來理解音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其次是課件的適用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多媒體技術是為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而使用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使用課件的好處很多,會讓課堂氣氛活躍生動,學生的認知得到拓展,老師也覺得輕松。很多老師課前精心準備課件,把所有的內容都融合在精美的課件中,講課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都記不清本課的重點是什么了,學生還能記得嗎?盲目地依賴于多媒體技術而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教師就起不到應有的主導作用。使用多媒體課件要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合理地運用它,各個環節的過渡要自然、流暢,語言要簡練、承上啟下、自然連接,使課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所以,音樂欣賞是借助于音樂聽覺的情感體驗,而不是單純通過視頻的方式來體驗的。多媒體技術是視覺和聽覺技術,而音樂欣賞則是視覺、聽覺和想像結合的藝術,更關注內在精神,所以音樂欣賞教學重點在音樂的感悟和思想的啟迪上。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工具以及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讓多媒體與傳統常規教學媒體有機配合,從而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第三是問題的預設。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預設問題之前應該在課前了解學生的基礎,即學生已經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以及怎樣教學才能讓學生懂。只有明確了學生的基礎,才能有的放矢地設置課堂上要提問的問題。由于各種原因,在欣賞課上學生不敢提出問題,老師不善于提出問題的現象比較普遍。而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提出的問題能幫助為學生去感悟、理解,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對音樂更加深入的理解。課堂上的提問要把握時機,恰到好處的把住關鍵處。如在學習《搖籃曲》一節時(新人音版小學第八冊),先介紹《搖籃曲》(也叫《催眠曲》)原是母親撫慰小兒入睡的歌謠,通常都很簡短。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音樂體裁。它結構簡單,節奏搖蕩、旋律優美、情意甜蜜,常為女聲唱或合唱形式。在這之后,分別播放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的《搖籃曲》音樂,從外部音響感知并配以適宜的體態語言,讓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音樂形象情境的感召下,深深體會到《搖籃曲》溫馨的意境。這時老師再提問,可以將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更好地調動起來。
音樂欣賞教學中不論采用什么形式,都是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兒童理解音樂,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學會靜心聆聽,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讓思維在時空中自由馳騁,超越自我,在欣賞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賈炳俊,李曉萍.關于小學音樂欣賞課的幾點看法[J].小學教學研究,1994(9):38-39.
[2]黃開燕.小學音樂欣賞課初探[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2(z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