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興翠
摘 要:一直以來,古詩詞教學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在學習當中的難點內容。因此,為了實現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簡單來說,古詩詞是漢語文化中的一種特色。從普遍內容來看,古詩詞可以理解為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詩人和詞人通常需要掌握一些比較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根據嚴格的韻律要求,利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嚴謹的章法以及豐富的想象來表現人類的精神世界以及社會生活。不難理解,古詩詞的學習不但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素養等基礎的語文素養具有積極影響,而且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古詩詞教學的開展,并根據古詩詞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理解背景,初步感知
通常來講,詩比較適合“言志”,而詞則更適合“抒情”,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作品中都會蘊含著作者十分豐富的情感。不難理解,詩詞普遍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創作的,所以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通常也和作者當時的經歷有關。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解讀詩詞創作背景,從而使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初步的感知。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為例,我在教學時首先給學生講解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李白在安陸寓居了十年之久,經常以詩酒會友。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大自己12歲的孟浩然,兩人很快就成為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前往廣陵,便約孟浩然在江夏相會。幾天之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到江邊送行,在送別時,李白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最終,通過背景解讀,使學生初步了解了這首詩是描寫摯友分別時的不舍之情。
二、字詞解讀,感悟欣賞
從本質上來講,詩詞就是一種語言文化,并且是一種十分精妙和凝練的語言,而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則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賞析,以此來使學生體會詩詞語言的精妙之處,這不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而且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我引導學生對這首詞進行了賞析:從整體結構來看,這首詞圍繞小溪布置畫面,開展人物活動,詞中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更為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詞中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寫景方面,作者將青草、小溪等一些農村常見的景物組合在一起,卻顯得十分清新優美,通過簡單的情節安排,就將一種樸素閑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反映了出來,也表達出了詞人對農村寧靜生活的喜愛。最終,通過我的引導,使學生對詩詞內容有了較為全面的理解。
三、問題引導,啟發思考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為了使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應不斷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同時,為了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加順利地進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此外,在學生的學習活動當中,教師還可以利用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點撥,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在《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活動。首先,我要求學生對這首詩進行了反復誦讀,然后,我給學生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1)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根據“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請你說一說,“嶺”和“峰”分別是什么樣的?(3)為什么同樣是看廬山,詩人會看到不同的景象呢?(4)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道理?接著,我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最終,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
四、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不難發現,語文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所以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僅僅使學生理解詩詞本身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相關的課后練習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
同樣以《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教學為例,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之后,我馬上組織學生進行了課后練習。首先,我給學生拓展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望廬山五老峰》,要求學生進行對比,并分析這些同樣描寫廬山的詩有什么不同。接著,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后練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下的時候搜集一些與蘇軾有關的詩詞或者趣聞軼事,并在課堂當中進行了展示。最終,通過這些活動,不但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總結來說,在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以此來優化和完善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汝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48):57.
[2]向梅.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優化探析[J].南北橋,2019,(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