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蔚
摘 要: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初中語文教學的重心日漸由“知識的習得”轉向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新時期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下面,筆者就立足自身教學實踐與感悟,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這一問題作分析探討,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育路徑
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即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勇于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并結合語文學科的具體特點,將核心素養各要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以切實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使語文教學更具適應時代進步與素質教育需要的新功能。
一、讀寫結合,發展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究其本質,語文教學就是閱讀與寫作教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同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基于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找準讀寫結合點,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整合,以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并最終實現由讀到寫的能力遷移。
《紫藤蘿瀑布》是宗璞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絕癥奄奄一息之時,面對著院中紫藤蘿時的睹物思懷之作。文章透過描寫紫藤蘿的美及其遭受磨難和不公的經歷,表達了自己對挫折和不幸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感慨。在教學過程中,我除了向學生傳遞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之外,還著重引導學生對文中景物的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散文結構的美感進行了整體與局部感知。接下來,我對學生說道:“人們往往賦予花木以某種象征意義,如《短文兩篇》中作者借助陋室和蓮花這兩個物來寄托自己超凡脫俗的品行。接下來,就請同學們以一種植物為切入點,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來談一談你的感悟。”如此一來,既使學生體會了文章哲理,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二、直觀感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鑒賞品味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包羅萬象,其中多以感性內容為主,僅憑教師一味地口頭講授難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針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將文本中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具體場景以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便在增強語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夠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得以在直觀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中獲得美的體驗與感受,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品味。
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先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了冬日風光圖,并向學生說道:“提到冬天,大家也許會想到白雪皚皚、冰清玉潔的畫面;也許會想到‘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佳句。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如此便將學生代入了文本情境之中,使學生自發地對閱讀內容形成了期待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依次向學生展現了陽光山景圖、雪后初晴圖、城外水墨畫和空靈水晶圖,并引導學生將其與文本中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具體場景作對比。如此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濟南的冬之美,以及作者對平凡景物寄予的深情,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品味。
三、解讀文本,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于學習思維活躍的初中生而言,問題則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基于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問題為契機,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依據來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自主解讀,以便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及其背后蘊含思想感情的理解體會。
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結合文本內容設置了如下問題,以供學生思考探究:1.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2.本文以“看花”為線索展開敘事和議論,文章共三次寫到看花,其背景和結果有什么不同?3.文章用含蓄質樸的語言表達了母愛的深沉與厚重,試從文中找出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情和心理的語句,并結合上下文作具體分析。4.“我”的暴怒無常有哪些具體表現?體悟“我”對母愛的頓悟與反思。如此,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解讀文本,既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使學生深刻體會了母愛的隱忍偉大與兒子的愧疚懷念,領悟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四、海量閱讀,豐富學生文化底蘊與精神世界
現如今,我國仍處于一個教育相對應試化的階段,學生所學知識大部分都是用來服務于考試,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需要一定量文化底蘊的積累。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不妨在教學之余根據學生的閱讀與學習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以便在加強學生相互之間情感交流的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與精神世界,進而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之余,我時常會為學生組織舉辦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其中主要包括展示類、推薦類、朗誦類和表演類等幾大類型。以“推薦類”讀書活動為例,指的是學生可就自己近期讀過的好書進行好書推薦或發表讀后感悟,并與全班學生一同分享、共同交流。“表演類”讀書活動則指的是學生之間可就共同讀過的文章或書籍進行創意改編,并加以自己的獨特理解,運用語言表達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對其大致內容進行演繹重現。通過開展讀書活動,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海量閱讀興趣,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與精神世界。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想將核心素養潛移默化地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就必須要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語文的學科特點,通過分析語文核心素養各要素落實的有效途徑來將其納入課堂教學目標,以促進語文高效化教學,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鄒獻珍.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黑河教育,2018(01):10-11.
[2]姜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7,1(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