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敏
摘要:化學教學是高中階段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教學工作的難點。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高中化學教學因此而邁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傳統單向傳輸式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也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已經無法與現代化學教學相適應,轉變和革新教學方法變得迫在眉睫。情境教學方法則是加強和優化高中化學教學的可行性選擇。對此,本文將從合理創設化學教學情境、用化學實驗創設情境與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踐運用的具體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高中化學教學;應用研究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具體指的是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來還原或者創設某種具體或虛擬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在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實踐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作用,而且還逐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與青睞。所以,高中化學教師也應該緊跟時代和教育改革的發展,及時地轉變和更新教學觀念,從現實學情出發,探索科學、合理、高效的方法與策略,以真正落實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以課堂為陣地,科學、合理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同時也是教師教書育人、運用和實踐教學方法的重要陣地。所以,高中化學教師便需要將課堂教學作為中心和重點,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到課堂之中。具體來說,化學教師需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疑惑點來設計化學問題,以科學、合理地創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設置懸念,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和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主動展開學習、分析與探究。
例如,在教授《化學能與熱能》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主動加入探究的活動中,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問題情境。問題如下:糖類在生物體內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與體外燃燒是否相同?木材在燃燒時發什么什么變化?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問題提出后,筆者將時間交于學生,隨后學生們圍繞問題展開了認真的思考。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以課堂為陣地,科學、合理創設化學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用化學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化學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的實用性學科,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構成,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強化學生知識理解、記憶與掌握的關鍵路徑。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該給予實驗教學充分的重視程度,轉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和思想,在基本的理論知識教學完成之后,積極地組織和開展化學實驗活動,創設具體的實踐情境,并讓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實驗和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自主地設計方案、操作實驗儀器、總結實驗結論,參與和深入到實驗過程之中,體會和感受到化學學習與操作的樂趣。
例如,在教授《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活動,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們直觀理解化學中的問題。在實驗活動開始前,筆者先為學生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如“借助哪些實驗現象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反應的快慢呢?”根據這個問題,學生們開始做出研究,整理資料、收集信息、設計實驗。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用化學實驗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化學知識更是與現實生活中衣食住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加強化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創設生活情境的重要性。因此,高中化學教師便應將的現實生活作為教學出發點,注意搜集各種與學生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與素材,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還原和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體會到化學的實用價值,切實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授《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時,本節課程主要涉及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筆者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句老話“水火不容”,學生們同樣也懂等其中的道理,筆者又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小問題,水中能否生火嗎?這時,學生們陷入了沉思。隨后,筆者引出一個實驗,用過氧化鈉與水反應,通過實驗現象來培養學生們的推理能力。這樣一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將生活元素融入教學,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增加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總之,將情境教學法運用到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是轉變和創新教學方法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喚醒課堂活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要推陳出新,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通過合理創設化學教學情境、用化學實驗創設情境與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等策略的運用,來落實和促進高中化學的情境化教學,充分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讓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蘆長春.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國際公關,2019(05):126.
[2]劉偉.試論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9(0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