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珺
摘要: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推進之下,語文學科逐步成為區分學生能力的核心學科,因此從小學階段教師就必須要把握課程改革方向,扎實推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核心方向解讀入手,探索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困惑,并提出從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學習需求、耐心鼓勵引導學生等方面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困惑;轉向
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而對于小學語文教什么及怎樣教的問題,學界的探索一直從未停止,尤其是核心素養理念引導之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變得立體鮮明,層次突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深刻加以揣摩研究。
一、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核心方向解讀
語文是一門學生必修學科,但從本質而言語文更是一門藝術,所以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兼顧多個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大方向已經獲得了廣大教師的認知共識,但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因而核心素養的側重也略有不同,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計宇老師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解讀為:
1.語言的積累和規范。重在從基礎音、形、義開展建構,掌握漢語的規范化表達。
2.思維方法的掌握和整合。語文是內涵豐富的學科,思維的發散、創新和創造首先需要以學生有效掌握各類思維方法為基礎。
3.審美感知與體驗。審美的一類比較高級的學習形式,審美的鑒賞與創造需要以學生對審美的感知與體驗為基礎來展開。
4.文化的認同和歸屬。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文化的認同感比較模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效引導,讓學生產生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最終才可以實現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二、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困惑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推進的幾項重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種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本身無可挑剔,但是落地到教學過程,圍繞這幾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向,語文教學應該如何推進呢?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加賣力,但是學生的收獲卻只有寥寥;教師想要傳遞給學生更多,而學生如墜云霧完全摸不到頭緒。似乎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更低了,而且很多教師對教學的方向擬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好高騖遠問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典型問題,要如何期待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精彩生成成為教學研究的一項重點。
三、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有效轉向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重點面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其主體是學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學習需求、耐心鼓勵引導學生,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推進教學轉向。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語文的教學不是單純為了考試,而是要起到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的文化育人價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擺在心態。教師不能單純從硬性約束的角度,強迫學生去接受字詞音、形、義方面的規范,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意識到語文的價值,從心底生出學習語文、了解語文、掌握語文的欲望。
字詞難記,但是當教師與他們一起在有感情的朗讀中細品字詞深味兒,他們會發現“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十來字的小文,凝練的是一幅煙波浩渺的壯麗畫面,承載的更是廣闊的胸懷,這樣學生們不僅不會覺得字詞難記,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欲望自己也來創作幾句。于是便有了“暗夜耀眼星”,更有了“綠葉滾珍珠”,稚嫩的語句中飽含他們明亮的眼睛,熾熱的情懷及對生活的熱愛。
2.關注學生學習需求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要引導。語文教學不會要教會學生去做什么,而是要了解學生想做什么,并督促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不懈努力,從而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樂在其中,幫助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以作文訓練為例,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師給學生列出明晰的寫作框架,學生只需要按照這個模式,填入恰當的詞語,一篇小文就可以快速呈現,可是這樣的要求學生也很難達到,要么出現錯別字,要么語句不通,最要命的是學生完全前言不搭后語,根本看不懂整篇在表達什么主題。究其原因還是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單方面從教學的角度在強迫學生接受教師的思路,因此不妨換一個角度來嘗試。
以“我喜歡的小動物”這個主題為例,課堂上我沒有給學生們這個題目訓練寫作,而是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小蝸牛的視頻,并給大家布置作業,利用周末去戶外尋找一只小蝸牛,并尋求父母的幫助來完成喂養過程。一周之后再給學生布置作文“我心愛的小蝸牛”,題目一出學生們想表達的話語就有非常多,從怎樣費力尋找蝸牛,再到喂養過程中的點滴收獲,還有的學生單純引蝸牛出殼的細節就寫了五六個句子,學生的表達欲望非常強烈,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條理的表達就自然水到渠成。
3.耐心鼓勵引導學生
小學階段學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的方式、手段,教師的教育方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心理有深遠的影響,如若教學只是一味的說教,將會使學生的積極性降低,減少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而如果教師可以耐心鼓勵引導他們,將會使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學會可能會更加愿意嘗試,即使他們并不會巧妙的學習方法,但是也愿意在錯誤的基礎上再試一次,而正是這種堅韌的意志將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巨大幫助。
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轉向愈加細致,教學工作的推進也要更加扎實,教師自身要帶著發現的眼睛來授課,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心底探究發現的熱情,這樣教學的引導才會更加容易。最后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信,讓小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任燕. 課程改革與小學語文學科課程關系的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8(5): 72-73.
[2]加那提·條了汗;.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C]// 2017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 0.
[3]馬義明.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的問題與策略詳析[J]. 教育革新,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