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苑群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村青壯年紛紛涌向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務工。這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本文主要闡述留守兒童成學困生的原因以及列舉了一些改進對策,旨在通過相關對策分析轉化學困生,提高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從而突破小學教學瓶頸,促進每一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 留守兒童 學困生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023-01
留守兒童是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城鎮或農村地區必然會出現一批弱勢群體。而在農村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留守兒童的比例就更加高。在缺乏家長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學校教師應重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差異,相信學生的能力并且給予鼓勵,積極引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其學業成績,避免成為一代又一代的學困生。
1.留守兒童成學困生的成因
(1)學校原因
學校教師因教學任務的繁重加上對優生的特別關照,往往會忽略了留守兒童特別是學困生的關注與引導。個別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對學困生產生歧視或偏見。這就導致學生的自尊心受挫,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學習積極性降低。并且由于青少年正處于身心成長的敏感期,當覺得教師不重視自己,往往會通過擾亂課堂秩序或以搗蛋的方式引起教師的關注。
(2)家庭原因
大部分留守兒童均是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由隔代祖輩撫養或是寄養在親戚家代為照看。這就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家長正面有效的監管。此外,由于家中祖輩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給予課業輔導,只能通過期末學業成績的分數來評定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在缺乏親情與關愛的情況下加上其他外在因素導致學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在行為上表現出貪玩好耍,好吃懶做的現象。在學業上表現成為成績不良的學困生。
(3)社會原因
社會總是會偏向給“乖巧”的學生更多的寬容,對于一些“不乖巧”的學生則會產生不喜或厭棄的態度。而小學生評價是小學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部分學校僅從學業成績的優劣來定性學生的發展,會讓優生驕傲自滿,學困生懦弱自卑、止步不前。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4)個人原因
學生因其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對自己的學業成績差加上因基礎知識薄弱,口語交際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差,遇到問題不敢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加上認為老師“偏心”不關心自己,不關注自己,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2.學困生轉化對策分析
(1)激勵教育,增強學習自信
教師應正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用正確的眼光和態度與學困生相處。給予學困生更多積極正面的鼓勵,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營造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學困生接觸,拉進雙方的距離。探究更多正面激勵的方法,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令其擔任小組隊長,課代表或者以課堂任務隊長的形式,給予正面肯定的鼓勵與指導,增強其學習的責任感與自信心,或者多提問他們,在批改作業時要多給予一些肯定的評價或表揚,這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學困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肯定。
(2)因材施教,激發學習興趣
學困生均有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對課堂教學內容易忘記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注意學困生的學習情況,應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在課堂教學中,分解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方法,探索合理的教學模式,加強課前滲透與課后輔導,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課件以實現分解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做到層級而上,通過適當降低課后作業的難度,提高學困生的作業完成度,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向學困生偏移。
(3)多元評價,完善評價體系
2013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給出了五大方面共20項關鍵性指標。細化評價指標中涉及到在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諸多方面,但在兒童時期的教學活動都要與兒童現有的能力相適應。教師要以多元的角度全方位地去評價學生的優劣。評價時讓學生參與進來,引導學生形成自評機制,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創設評價情境,在情境中考察學生的實踐、創造能力以及其他綜合能力。
(4)家校教育,共同監督管理
解決學困生學習行為的問題,要以學生為主,學校與家庭為輔。通過家校雙方的關注與引導,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要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師生關系方面進行改進。而家長則需要在教育方面、親子關系、德育方面進行改進。建立與孩子良好的溝通,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尊重孩子,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因此,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應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讓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都能感受到關愛與關注。
3.結語
影響學困生轉化的因素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理解學困生,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時肯定學困生的進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家庭也需要對留守兒童更多的理解與關愛,尊重和理解學困生,多去尋找孩子的閃光點。學困生的教育行動,不能單靠一方面的努力,只有學校和家庭兩者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轉化學困生成為正常生甚至優等生,才能提高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促進每一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隋悅.大數據背景下家校共建協同育人策略的研究[J].學周刊,2019(11):161
[2]蔡德禮,馮雪萍.“學困生”轉化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