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其中針對英語學科的特點,對學生做出了核心素養的要求,使得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而“文化意識”是英語核心素養中對學生的要求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理念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因此,在當前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通過優化目標設計、細化活動安排,以及結合教學內容等形式,促進學生培養文化意識。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目標;活動
【作者簡介】吳宜章,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鵬權中學。
“文化意識”是英語核心素養中對學生的要求,其內涵是學生在認知英語知識的同時,能夠意識傳統文化的精華,促進自身高尚品格的生成,同時認識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愛國意識。那么在實際進行英語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才能夠逐步落實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呢?
一、優化目標設計,指向文化意識
課堂目標是課堂中學生將會發生的某種變化的指代,教學目標的設計也是教師進行一切教學活動設計的開端,所以,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師也應當將文化意識的培養目的融入教學目標中,做好教學的導向工作,從而在落實教學目標要求的同時,實現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讓學生能夠明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例如,在The United Kingdom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對Puzzles In Geography的閱讀,能夠從地理、歷史等多個角度,了解聯合王國的形成和發展等,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英語;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掌握skimming,scanning和word guessing等閱讀的手段,探索進行閱讀的方法等;
3.情感目標:讓學生了解文化的差異,能夠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
顯然,上述教學目標當中從學生的知識,能力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要求,教師以上述內容為導向,進行The United Kingdom的教學,能夠做好教學的指導工作,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設計,在落實教學目標要求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顯而易見,在開展高中英語課程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做好教學指南,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做好向導,有效落實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細化活動安排,落實文化意識
教學活動是教師實現教學價值的手段,而班級是學生以群體的形式進行生活的場所,所以,教師也應當發揮學生的群體性優勢,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同時,“互助精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英語課堂中,學生由于自身的認知經驗和家庭背景的原因,在知識的認知效果呈現出個人特色,所以,在實際進行英語知識的講解中,教師也應當把握“互助精神”的內涵,滿足對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
在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活動的設計,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從而彰顯互助的優勢,在提升英語知識教學效果的同時,發展學生的互助精神。
三、結合教學內容,形成文化意識
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教師也應當把握教材當中的蘊含的文化元素,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滲透,從而在拓展學生認知界面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文化內涵,促進自身文化意識的形成。
例如,在Making the news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關新聞制作方面內容的滲透,使得學生意識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從教材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中主要描述了新聞制作中所要涉及的不同崗位,以及報社的工作內容等,讓學生認識到如何進行報道和新聞的制作,基于上述內容,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講述我國的新聞機構與西方國家新聞機構的差異,以及背后的指導思想等,使學生明確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媒體的存在價值和運營方式之間的差別,從而提高對差異性文化的認識效果。同時,教師將上述內容講解給學生,也能夠讓學生在Making the news的學習中,打開自己的眼界,認識到有關社會新聞媒體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對社會職業的認識。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把握,基于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知效果,促進學生完善對英語知識的建構,同時拓展學生知識面,讓學生形成差異文化意識。
總而言之,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開展英語課程的教學,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優化,對教學活動進行細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等,都能夠有效落實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提升愛國意識,但是,教師也應當認識到,真正落實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卻不是單純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實現的。因此,在之后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繼續創建多元教學手段,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應用,從而構建完整地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講解的體系,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步實現文化意識的生成。
參考文獻:
[1]楊曉搏.對高中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現狀的研究與反思[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