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嘵茜 郭鑫
摘 要:“新經濟”是我國當前經濟邁入“新常態”后,實現以新舊動能轉換助推經濟結構轉型的強勁引擎,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經濟”這一概念。在經濟社會結構加速轉型、新動能迅速發展、舊動能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都需要以發展“新經濟”為基本遵循和引領。而由于相關概念和內涵特征研究的缺乏,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闡釋了新經濟的內涵特征。關鍵詞:新經濟:內涵特征:新舊動能轉換
一、相關研究概述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經濟”的概念,報告稱“我國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根據李克強總理對其涵義的闡述,新經濟是我國當前經濟邁入“新常態”后,實現以新舊動能轉換助推經濟結構轉型的強勁引擎。也有學者提出,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影響下產生的,指運用現代科技推進產業升級,或直接由高科技發展而來的新經濟形態:在中國具體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開始產生和發展,南高新技術產業帶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產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不斷涌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夏永,2018)。
相關研究中,(董微微,2014)提出“新經濟”具備知識經濟的典型特征,主要體現為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巨大貢獻和發展上的可持續性,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黃群慧,2016)則提出“新經濟”應具有四個產業特征:以信息技術突破應用為主導的新一代高新技術簇;以信息(數據)為核心要素來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效率;以追求范圍經濟為導向不斷創新社會分工形態和商業模式;以智能制造為先導融合構造現代產業體系。(張海冰,2018)將新經濟的特征描述為以信息技術為發展基礎的經濟,并提出知識是其增長的主要原動力,互聯網是其主要生產工具。(謝永建,2018)提出,可以將“新經濟”理解為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力量,圍繞信息技術所生成的一切數學、生物以及物理技術的相互滲透而成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新經濟”的基本特征將會促使信息數據行業成為整個時代的中樞行業,其周邊電子行業也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并以智能系統構造現代社會經濟體系。
二、新經濟內涵及其特征界定
新經濟內涵是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南產業革命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形成,以信息網絡、高科技、風險投資等為基礎的現代經濟,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本研究認為,我國新經濟的內涵特征是指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由向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過程中,在配合“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等要求上體現出的階段性發展特征。其特征體現主要在于運用第三產業中的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作為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技術基礎,來推動第二產業中例如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等升級換代,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轉型等綠色經濟、智能經濟、數字經濟發展,促進第一、二、三產業新興業態與傳統業態的協同發展,最終在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基礎上,達到高質量增長的戰略目標。綜上,培育新經濟過程中,既要在整體發展戰略上使其適應“新常態”下宏觀經濟運行要求,也需要為組成新經濟的各個微觀主體提供發展依據和指導。
三、新經濟內涵特征:基于宏觀視角的分析
“新經濟”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我國當前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發展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如何以新舊動能轉換破解發展難題的經濟新模式。因此,報告基于當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宏觀視角,從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主要特點著手,提出現階段的“新經濟”發展內涵包括以下幾點基本特征。
(一)產業結構加速向中高端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是新經濟發展必然呈現的特征。在我國過去高速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產業結構上的深層次矛盾。這種矛盾普遍體現為傳統制造業占比較大,產能過剩情況嚴重:而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則發展緩慢,占比較小。新經濟所要求的南高新技術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則亟須產業結構向中高端的調整來與之相適應,新舊經濟的交替也必將伴隨著“調結構”的顯著特征。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優勢不再是自然資源或資金優勢,而是依靠信息和知識。因此,在“新經濟”發展路徑中,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縮減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向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邁進,特別是加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二)新舊動能的轉換與融合
新舊動能的轉換與融合也是新經濟發展必然體現的特征。發展新經濟需要積極把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與紅利,以創新性的知識、技術以及產業作為增長引擎驅動新常態下的發展也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加快新動能的培育是發展新經濟的重要切入點。新動能現階段的主要來源包括:“互聯網”經濟所釋放的巨大紅利;綠色低碳發展所釋放的增長動力;當前機制體制變革所釋放的增長能量。2016年政工府作提JH“新經濟”的同時,也將“新經濟”與“新動能”聯系在一起進行闡述。新經濟不僅僅是新舊動能轉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將傳統動能融入新動能,探索新發展模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新經濟”的行業發展中,需要依據技術前沿,積極尋求新動能與傳統動能相融合的模式,起到鼓勵探索新興支柱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型企業培育的。
(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是新經濟行業發展呈現的重要特征。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一直是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新階段的經濟發展進程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舊動能的轉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可以有效激發和調動新經濟產業中各微觀主體的創新動力;同時,可以使資源在更大程度上發揮比較優勢,促進新動能的能量釋放和新結構的紅利釋放;再者,只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可以使新經濟發展所需的要素稟賦,如科技要素、環保要素、知識要素等得到高效高質的分配和利用。
(四)新經濟內涵特征:基于微觀視角的分析
綜合已有文獻,研究認為基于產業發展的微觀視角,新經濟產業應具備以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為核心增長要素、以網絡化和信息化為基礎、以產業創新為發展標志、以知識創新為理論依據、以綠色經濟為文化內涵五大基本特征。
以數字經濟和智能經濟為核心增長要素。與傳統經濟中信息僅僅作為模擬信號不同的是,新經濟中瞬息萬變的信息通過數字得以表現、傳播與應用。數字經濟與信息化經濟、網絡化經濟緊密聯系,在亟須尋求新動能的產業發展過程中,由數字經濟帶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正是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興起和發展的有效動能。同時,數字經濟也可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帶來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效率提升,是新經濟中產業融合發展必不可缺的要素。
新經濟中,以網絡化和信息化為基礎,將數字經濟和知識經濟有效結合的智能經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核心動能,也是新經濟產業的重要特征之一。智能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催生新興產業和業態的生長,同時也使傳統產業實現生產制造與市場多樣化需求之間的動態匹配,增加產出、減少消耗、提升品質,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雙向動力,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
以產業創新為發展標志。新經濟形成的關鍵在于創新,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等方式提高資源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當前,產業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要素,新經濟正是依托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而提出的。經濟增長速度進入中高速階段后,支撐產業發展的要素也隨之變化,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是必然趨勢。產業創新主要是指整個產業的技術創新,可以帶來市場微觀主體的協同創新,使新技術、新產品得以快速高效地研發、應用和推廣,同時還可提高升產品的科技競爭力和新技術的應用轉化率;其還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上產品技術的協同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以知識經濟為理論依據。以知識創新為基礎和依據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由工業經濟過渡到知識經濟,也是經濟發展邁入新時期的典型標志。在新經濟發展中,經濟的增長需要大量依賴于知識的擴散、傳播與應用,知識已不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是核心發展要素之一。在知識經濟中,知識和智力等無形資產的投入是其主要發展要素,新經濟所要求的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等的發展都亟須知識、信息和智力勞動的大量投入來形成以高科技為標志的產業經濟。因此,以知識經濟為理論依據是新經濟的重要特征。
以綠色發展為文化內涵。推進綠色發展、解決環境問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機制是國家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資源配置來補齊發展短板的重要措施,也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而綠色產業的發展正是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綠色經濟體系的基礎所在。綠色產業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效益優良型產業,發展綠色產業有利于改善產業結構,建立健全低能耗、低污染、資源可高效循環利用的低碳環保型產業體系,是發展新經濟的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海冰.從工業城市到新經濟城市:城市發展的新模式[J].國際融資,2018(11):15-20.
[2]夏永.“新經濟”背景下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8(34):177-178.
[3]董微微.國外新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8):75-78.
[4]黃群慧.“新經濟”基本特征與企業管理變革方向[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4(5):1-7.
[5]謝永建.“新經濟”基本特征與企業管理變革方向[J].現代商業,2018(2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