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琴
摘要:有人說,好新聞是撞運氣,只有遇到了好題材,才能寫出好新聞。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其實,新聞就是“找故事的藝術”,記者只要有一雙會發現新聞的眼睛,處處留心皆新聞。那么,對于寫好新聞故事,記者要做到什么呢?筆者認為,記者要做到“三入”:要“人入”,深入到基層,捕捉故事新聞;要“心入”,用心采訪,圍繞主題挖掘采訪,收集更多素材;要“情入”,用情提煉主題思想,用心用情學會講好故事。
關鍵詞:捕捉;新聞故事;寫作
人們常說:“世界上永遠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故事在民間,新聞在基層”。事實上,新聞記者只要吃得苦,深入到基層,通過一雙善于發現新聞的眼睛和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就能淘到“寶貝”,取得“真經”。
2004年10月,筆者到市老齡辦采訪時聽說,江陽區況場鎮81歲老人周其芳和64歲的李玉德老人將于月底結婚,市區老齡辦將前往祝賀。筆者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題材,社會上多數人對老人的愛情婚姻生活并不關心,對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很少關注。老年人不僅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還應“老有所愛”,他們愛與被愛的權利不能被剝奪。于是,筆者立即前往江陽區通灘鎮敬老院,深入采訪兩位老人,寫了《見證81歲老人的愛情》一文,該文在2004年度四川省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了三等獎。
2004年,香港健康快車來瀘施行“白內障摘除術”,瀘縣云龍鎮巴茅村五組楊千老年人是受益者,筆者和同事一起采寫了深度報道《健康快車在瀘州》。老人眼睛復明后,為了回報社會對他的關愛,想在百年歸世后捐出自己的遺體。他找到記者,希望有人資助他到廣東尋找孫女,讓孫女簽字同意其捐遺體。得到這個新聞線索后,筆者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主任,與晚報記者一起幫忙,聯系瀘州現代運業集團時代有限公司給予資助,幫助老人順利到廣東尋親。筆者寫了《77歲老人的心愿》一文,并獲得2004年度四川省好新聞作品二等獎。
這兩篇新聞,都是筆者在深入基層采訪時,在與采訪對象交流中獲得的信息,然后及時抓住線索采訪。
有經驗的記者常說:一篇成功的新聞作品需要“七分采訪三分寫作”,可見采訪是新聞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采訪是報道的前提和基礎,報道是采訪的結果。在工作中,我深諳一個道理,不深入現場采訪,僅靠書面的文字材料或通過別人的轉述來進行新聞稿件的寫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記者應具備一定的采訪技巧,才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才能收集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記者應做好采訪前、采訪中、采訪后的功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采訪前,要收集關于采訪對象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列出采訪提綱;采訪中,用聊天的方式,營造愉快的氛圍,使采訪對象開口說話、吐露心聲,善于提問和傾聽,巧妙切入主題;采訪后,及時整理采訪筆記,提煉歸納整理文章構架。
2009年,四川省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每年組織一萬名藏區學生到內地免費接受中職教育,阿壩州阿壩縣機關幼兒園教師文麗萍的侄女也是此項計劃的受益者。為了謝黨恩,文麗萍放棄競聘幼兒園園長的機會,來到瀘州市樹風職高當“9+3”工作駐校教師。2011年,市委宣傳部組織媒體集中采訪文麗萍,宣傳她無私的大愛精神。文麗萍的事跡受到省委領導肯定,認為這種高度責任感和“園丁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學習,應當弘揚。文老師所實踐的“讓愛作主”的工作方式,應予以推廣。
為了更深入地挖掘文麗萍的感人事跡,筆者深入到她工作的瀘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從其同事、學生口中了解她更多的感人故事。筆者把所采訪收集來的多個故事和細節,用新聞寫作手法進行巧妙組合,寫成了《愛之所在 ?格桑花開》一文,因為深入現場,采訪細致,信息掌握充分,故事性和可讀性強,在2012年四川省新聞獎評選中,獲得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了二等獎。
表現是講好故事新聞的更高層次。寫作的深度來源于思想的高度,歷來的經驗表明,一篇好的故事新聞成功與否,關鍵在思想,難點也在思想,捕捉到生動豐富的故事,細節固然重要,但由淺入深、整體駕馭的功力更加重要。《愛之所在格桑花開》一文,采訪歸來,筆者手里相關的資料就有三萬字左右,如何從這些浩如煙海的素材中“抽”出文麗萍感人的事跡?筆者逐一分析材料,經過反思,提出了三個部分的構架設想:
——懷揣感恩,她從高原來。把文麗萍為了謝黨恩,用實行行動回報社會,放棄了競聘幼兒園園長的機會;
——以愛動人,學生心中的“文媽媽”。寫文麗萍采用“讓愛作主”的工作方式,和181名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玩耍,用母親般的柔情和博大的胸襟感化著孩子們;
——以情育人,學生眼里的“好老師”。寫文麗萍用心用情忘我工作,引導孩子們日益成長、成人、成材,為民族團結盡自己的一份力。
這三個部分,節奏跌宕起伏,邏輯層層遞進,挖掘不斷深化,思想不斷提升。筆者一遍又一遍地錘煉著稿子,也一遍遍地錘煉著自己。千錘百煉之間,感覺越來越好。
瀘縣二中教師童建樹,2003年至2007年,三次主動請纓去涼山州木里縣支教,兩次被評為“四川省十年行動計劃支教先進個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又立馬申請到地震重災區青川縣支教,他被評為“青川縣抗震救災支教先進個人”。筆者通過深入采訪搜集素材,然后認真歸納整理,采寫稿件《支教路上一棵樹》,從“點石成金,辛勤耕耘”“心系木里,真情關愛”“災區支教,身先士卒”三方面架構,寫了童建樹用赤誠的心、堅定的信念、頑強的精神,在支教路上無私奉獻、執著地追求著教育的最高境界。該文獲得2009年度四川省新聞獎通訊二等獎、2009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通訊二等獎。
對于一個新聞線索,筆者做到追蹤報道,而不是一報了之,2013年,筆者再次采訪了童建樹,寫了《為山區孩子圓夢的人》,從三個方面架構:三赴木里——架起民族團結橋,兩赴青川——真情感動重災區,抗擊病魔——鐵骨錚錚不屈服,寫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情懷。《為山區孩子圓夢的人》一文獲2013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通訊三等獎。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汶川縣草坡鄉、克枯鄉的學生到江陽區黃艤小學借讀。筆者多次深入到學校采訪,在江陽區婦聯組織開展的“江陽爸媽”與汶川兒女結對幫扶活動,捕捉到一些感人的故事,寫了《愛如潮水》通訊;2010年,汶川地震兩周年,筆者又及時采訪了汶川兒女與江陽爸媽之間的感人故事,寫了《汶川兒女難忘“江陽爸媽”情》,這兩篇文章都獲得了四川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
在寫作中,筆者以平民化視角還人物以真實,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受眾提供信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從而拉近典型人物和受眾的距離,讓讀者感到平實、親切的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