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摘 要: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體育教學十分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強身健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意志品質。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以生為本和快樂教學的理念滲透到各個學科當中。體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應該重視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成長,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談興趣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是初中的基礎性學科,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全面發展,這也是現代高素質人才所必備的。尤其是體育素質十分重要,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開展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基礎,不注重體育鍛煉,身體就會存在安全和疾病隱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也影響了他們的幸福生活。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興趣教學引入到初中體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建設優質、高效的體育教學課堂。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初中體育;以生為本;應用
一、設計趣味的體育游戲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的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之后,就會主動地探索和研究,學習的效果也更加好。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采取講解和示范的方法,學生的興趣不足,表現得也很冷淡。游戲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設計體育游戲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傳統的長跑教學中,如果教師采取常規的訓練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長跑對學生的體力要求很高,對學生的耐力要求也更高,學生需要很大的毅力堅持下去。但是如果采取游戲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推車皮”“拉網捕魚”等形式來組織學生進行跑步,學生就處于一種情景當中,被賦予了新的身份,對跑步的熱情也更加好。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長跑比賽,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著主要的影響。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當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難言融洽的,甚至是對立的。學生對體育教師只是存在害怕和畏懼的心理,害怕教師安排更多的訓練量。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使學生的想法得到尊重和承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更具有主動性,學習的欲望也更加強。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承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建設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教師只不過是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并非是學生領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比如讓學生參與討論和交流,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想法和意見進行認真考慮,優化教學方法和過程。最后,教師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注自己。當學生心理遇到問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疏導。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成果,也是現代教育普遍應用的教學方式。關于情境,一位教育學家做過這樣的比喻:如果你把10g鹽放在他的面前,無論如何他也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將10g鹽溶于到一碗美味的雞湯當中,那么他就會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將鹽消化掉。情境創設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直觀情境等,具體情境的使用還要根據教學實際來定。
例如,筆者就以直觀情境為例。信息技術的成熟發展為直觀情境的創設帶來了便利,也豐富了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在學習“足球”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足球的基本知識,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了足球的發展歷史、足球的技術規則、足球的賽事設置。比如關于“越位規則”,許多學生的理解都很模糊,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此外,我還會給學生播放精彩的足球視頻,讓學生觀看足球直播賽事,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足球學習體驗。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激勵學生進步和成長的重要手段。在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機制中,教學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就是學生的體育成績,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則關注較少,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也被忽略。因此,教師要革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例如,在教學中我設置了三維評價目標,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學習態度端正,學生是否比之前進步了,這些都是評價要考核的因素。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并且多用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方面的發展,看學生是否合作意識得到了增強,是否競爭拼搏意識得到了提升。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第一驅動力。作為初中體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曹衛東.簡談初中體育興趣教學[J].青少年體育,2014(02):94+81.
[2]狄元龍.淺談初中體育興趣教學方法的實施[J].學周刊,2018(25):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