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 ?本論文以STEM思想為引領,項目學習為載體,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講評2018全國高考I卷作文。筆者嘗試運用STEM教育中項目教學法,激發學生寫作中的學習動機、改進學習效率、培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從課程實施的目標、教學模式的設計、教學實踐的評價等方面進行實踐驗證。
ABSTRACT: This paper, guided by STEM and supported by project learning, use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comment on the composi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 in 2018. The author tries to us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STEM educa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n writ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raise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practical verif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關鍵詞】 ?STEM教育 高中英語寫作 項目教學法
Keyword: STEM Education; English Writ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2-004-02
一、STEM教育理念概述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報告中首次出現了STEM概念(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該報告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四門學科內容組合形成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從綜合素養出發培養擁有全球競爭力的學生。STEM教育以整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靈活應用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STEM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更重視實踐。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技術的發展與成功已經不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它注重過程,而不是分數和結果。讓學生犯錯,嘗試不同的想法,聽不同的觀點,動手實踐從而找到答案,潛能才能更好地得到開發。
二、項目教學法
STEM教育表現出“能力為本”的特征,即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深度學習能力和適應未來能力。我國學者余勝泉教授等將STEM教育與跨學科理念相結合,提出了三種取向的跨學科整合方式:學科知識整合取向采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生活經驗整合取向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學習者中心整合取向采用學生主導項目的方式。跨專業課程又稱為項目教學法,它是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所設置的“項目”包含多門課程的知識。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負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通過該項目的進行, 學生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流程如下圖:
項目或問題→制定方案和計劃→探究實踐→交流分享→反饋評價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在項目教學中,學生不是在教室里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而是著重于實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項目教學法強調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一種教學方法。主張學生先完成練習發現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動手實踐,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實現了教師角色的換位,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基于STEM理念項目教學法在寫作課中的實踐
1. 學情分析
2018年全國I卷作文題主要內容是:外國友人來中國家庭做客,詢問有關習俗(到達時間;合適的禮物;餐桌禮儀等)。學生已經完成整套卷的練習,包括作文。我校高三學生748人參加考試,平均分14.53分。筆者任教的兩個理科普通班,平均分分別是14.11分和14.25分。根據數據分析,情況不容樂觀。由于學生平時不注意積累相關知識,只能通過一些回憶片段進行文字堆砌,零散分散,語言表達不清,句型單一,一些禮儀介紹甚至出現錯誤。如果講評課只是按照常規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輸入式教學模式,學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機械性接受,不能達到新課標要求的英語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運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因此,筆者嘗試運用通過參與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學習法,圍繞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展開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改善寫作教學環節薄弱的局面。
教學課例:
課題:講評2018年全國I卷作文
主題語境:人與社會——介紹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
語篇類型:說明性文章
語言知識:介紹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相關的詞匯
文化知識:對比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的特點
語言技能:理解性技能(讀、看);表達性技能(寫、說)
學習策略: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策略
教學目標:
1.開展詞匯分類探究活動,擴充介紹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相關的詞匯;
2.利用收集的資料學會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知識;
3.整理活動記錄以及相關資料,完成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對比分析;
4.加深對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的理解,傳播積極生活方式。
項目學習時間安排
這次項目學習時間安排三天完成。第一天教師講評作文發現問題并與學生共同完成項目學習計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接下來的周末時間與同伴一起完成查找、實踐和拍攝等任務。最后一天師生共同分享和評價項目學習成果。
項目學習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語言準備
目標:學生熟悉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話題和詞匯
過程:
1.學生利用課文、網絡及圖書館等資源收集有關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的詞匯;
2.學生對收集的詞匯進行分類,并以Mindmap方式呈現在海報上,在全班展示分享;
3.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猜單詞游戲,檢驗學生對詞匯意義的理解。
第二階段:了解中西方做客禮節和餐桌文化
目標:學生通過資料整理了解中西方不同做客禮節注意事項和餐桌文化內涵
過程:
1.全班學生四人一組分工收集資料,從網絡或圖書館查找中西方不同做客禮節注意事項和餐桌文化;
2.小組合作分類不同年齡做客對象所遵循的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
第三階段:體驗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
目標:學生親身體驗做客場景,感受餐桌文化,比較中西餐不同餐桌禮儀
過程:
1.周末學生去親戚朋友家做客,感受中西餐不同餐桌禮儀,并錄制小視頻;
2.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上介紹去不同家庭做客的禮儀注意事項和餐桌文化故事。
第四階段:對比中西方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
目標:學生完成中西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對比分析報告
過程:
1.學生整理活動記錄和相關資料,完成中西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對比分析報告;
2.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分析報告。
教學總結:
STEM多學科的知識綜合穿插于教學各個環節,利用英語這個媒介工具把地理、歷史、社會和中英習俗差異相整合,用項目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實踐和創新中探究式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合作、體驗、交流和比較中西方做客禮儀和餐桌文化,將語言學習、思維發展、文化感知和學習能力發展融入項目活動的全過程。本課例所展現的評價學生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有海報分享、猜詞游戲、視頻制作、完成分析報告等。通過項目學習,學生在提高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方法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真實情景中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方式新穎多樣。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當中自主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鍛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達到了改善寫作狀況的目的。
四、小結
新的課程標準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越鞏固,學習主動性越大,力求占有的學習資源就越豐富,最終習得的核心素養就會越豐盈。教師的地位也從主體轉為主導,從關注“如何教”到“如何引導學生學”,教學內容從“落實三維目標”到“培養四大核心素養”。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師生共同成長,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教師成了一個支持者,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幫助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但是,這也對老師的素養提出了挑戰,不僅要有廣博知識,而且要有跨學科的素養。筆者希望通過嘗試,能夠豐富建構主義和教育實用主義這兩大理論研究在英語中的應用,為寫作教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參 ?考 ?文 ?獻 ]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楊莎莎,項目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證研究-以西安醫學院為例,西安工業大學,2017.
[3]宋瑞瑞, 淺談PLC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及方法, 《新疆農機化》,2018.
[4]余勝泉, 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 《開放教育研究》,2015.
[5]周彬,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轉型研究,《教師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