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玲
摘 要:筆者以藝術生為研究對象,在銀川市“推進課堂變革”活動推動下以“五項核心指標”為遵旨,踐行于日常教學中,總結經驗論證在教學中怎樣因材施教,創設恰當有效的教學情境,創造師生和諧課堂,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釋放學習潛能,從而生成有效課堂。
關鍵詞:藝術生;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活動;核心素養
某位著名作家說過“一篇文章開頭好,中間好,結尾也要好才是好文章”,一堂好課亦然。教學情境可以是課堂的開始,課堂的中間,課堂的結束,貫穿課堂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樣每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藝術生更是一群特殊的學習群體,文化課基礎和綜合學習能力相對薄弱,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因此在他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學情境設置與教師的語言描繪,教師的情感,創設一種美、智、趣的教學情境,能縮小師生的疏離感,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輕松愉快,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愛上信息技術課,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藝術生容易精力不集中,思維渙散,課堂上怎樣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能夠跟隨老師的引導完成學習任務是關鍵。首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喜歡的,對學習有所期待,學生能投入的參與到課堂的整個過程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設計就是貼近學生生活吸引學生積極思考實踐。
例如,粵教版多媒體技術應用第五章《動畫制作》的教學設計,筆者借用學生最喜歡的手機來完成還擴展了學生的綜合加工信息的操作能力。
情境設計:1、主題:給自己的手機設計制作動態屏保。2、課堂活動:學生都喜歡給自己的手機設置各種裝飾,展示流行的動態桌面和動態屏保,本節課用學過的動畫制作方法自己制作動態屏保并設置到手機上。最后通過格式工廠轉換格式并應用手機APP上傳到手機上分析:教材上的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又愛玩手機,并且能將技術與生活應用聯系起來。
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愉快的體驗到了信息技術課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這種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創設契合了學生好玩和創造力的天性,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能夠自覺地應用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鞏固知識技能,并且還能和生活實際結合到一起,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二、創設實踐性、系統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實踐創新”已成為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實踐創新思維的培養始于課堂教學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而活動的設計是構成教學情境的主線。藝術生好動不喜歡單調,一直呆在機房總是坐不住,但這也是他們活潑有激情的地方,教師需要依托教學任務創造適合的教學情境因勢利導,教學設計不能為教知識而教,缺少人文關懷,為了創設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性,走出教室,豐富教學活動。例如,高一必修第四章《圖形圖像信息的采集與加工》,筆者嘗試了教室以外的教學形式。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拍攝《秋天的校園》,允許學生自帶手機或者相機,走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捕捉美麗校園的秋景,感知美,然后通過網絡把圖片信息收集存儲。整節課堂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音樂班采集的照片個性同時還抓拍同學們一起拍照的瞬間,美術班學生講究構圖意境,課堂效果明顯,學生們在這樣非正式的教學情境中親身實踐,而不是教師自己準備好素材或者僅限于學生通過網絡下載圖片信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在每個班選出優秀作品作為下一節加工處理的資源,并制作成剪輯,成為傳播校園文化的載體。
以上是整個一個單元的設計信息技術課堂通過系統化連續性活動實踐讓學習內容從碎片化向連貫性轉變,學習成效從散點性到過程性發展,為學生搭建“做中學”的舞臺,運用技術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潛移默化的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創設交流情境,激發學生合作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傳統式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設計中涵蓋了許多文化倫理和社會等也可以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但其實現起來由于技術的程度不同需要合作,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創設各種形式的交流情境,為學生創建更為開放的學習舞臺,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和碰撞的環境,促進學生共同成長進步。例如,高二選修《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制作視頻添加字幕并配音。
教師:欣賞一段抖音視頻,將化學元素周期表用生僻字的音樂改編錄制的MV。
學生: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教師:我們可以利用視頻編輯軟件來制作視頻,添加字幕和配音,講授視頻編輯軟件會聲會影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視頻編輯軟件來制作日常生活中的視頻短片,添加字幕并配音,以展示我們生活的喜怒哀樂,用技術愉悅身心。
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并確定視頻的主題,討論如何選擇圖片和加工圖片,如何設計劇本,如何拍攝微視頻,如何制作字幕,如何錄制旁白等問題,將交流討論的結果擇優選用,然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選出優秀作品展示,并給以中肯的評價和鼓勵。
筆者以活動為載體為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與同學商量,向其他同學學習,取長補短,大膽呈現自己的想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自由發揮涌現出來很多學生的閃光點。
綜上所述,面對藝術生有效的因材施教,通過教學環境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習者熱烈的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習者個性的充分發展,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理論與實踐》作者:溫彭年、賈國英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技術學》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美國)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著,吳洪健、倪男奇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