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先
摘要:教學有效性不只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能力。這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制作符合學生認知和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完全依賴于課本,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讓學生產生一種數學只是數字和定理組合的錯覺。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自身具體的教學經歷著眼,旨在提成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教學合作化,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也是班級制教學的一個短板。教師可以可以構建小學數學學習小組,讓小組之間進行競爭,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小組的成員之間可以“以強帶弱”,從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參與度。
例如,在講授《四則運算》這節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開展授課,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獲得快樂的同時,提升整體學生的計算學習能力。具體筆者從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復習舊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塊復習本章知識,激發儲存在學生大腦中的知識。第二方面,劃分小組。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從本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著手,充分考慮他們的主觀意愿,提升小組協作學習的效率。第三方面,設置小組合作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隨機選出4道數學題,讓學生進行解答,解答正確率最高且速度最快的小組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品。第四方面,介紹合作狀況。在巡場觀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主動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學習四則運算的規則,還有的學生在認真地做筆記。通過運用合作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幫互助,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實踐化,增強知識運用力
實踐化的教學就像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制造知識、運用知識的試驗場,讓他們在觀察、操作和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適時地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引導,讓他們的數學探究根據有方向性。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這部分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教學道具,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思考,提升小學三角形教學的質量。在課堂開始前,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發放數學教具,例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在開課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提出如下的問題: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你們如何運用手中的道具進行證明?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融入到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探究結束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小冉積極地舉手說:“平行四邊形一拉,整體形狀發生變化。梯形也是。只有三角形不管怎樣用力,它的形狀都不會發生變化。”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的視頻:一個凳子不牢固,當人坐到這個凳子上,它總是左搖右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穩固性的原理,固定這個凳子。小圣積極地回答:“我們可以構建一個三角形的結構,讓整個凳子更為穩定。”教學實踐化可以給學生更為廣闊的探究空間,讓他們發現知識,運用知識,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三、教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構成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感受數字在生活的展現形式,培養學生對數字的獨特感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教學的綜合作用。
例如,在講授“時、分、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出設生活化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對于數字的生活化認知。為了提升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帶領學生一塊學習時分秒之間的換算。在大部分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后,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了如下的問題:小冊媽媽的時間安排如下:早上花費25分鐘準備早餐和送小冊上學,中午做飯和接送小冊上下學的時間為30分鐘,晚上接小冊下學和整理家務的時間為1個小時5分鐘。問題為在365天中,小冊媽媽一共花多長時間在家庭中?你對自己的媽媽想說什么?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小華的回答,她說:“一共要花費730個小時,我了解到媽媽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我會在生活中,積極地幫助媽媽做家務。”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教師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數字的感性認知,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自身的教學特點,更要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并從他們的認知經驗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探究學生學習的最近區域,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秉忠.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
[2]馬龍春.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向導-教育導刊第6期[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