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清
摘要: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課程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一種扎實穩固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同時還能促進小學生在未來發展和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友善,更加包容。這對于促進我國多民族融合發展與和諧共榮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另外,在這一模式下,還能體現多民族之間的平等關系,并且這一意識會逐漸深入每一名小學生心中。在此,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會將這一理念一直延續下去,并發揚下去。
關鍵詞:民族團結;小學教育;方法應用
對小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當前我國教育部門、社會各界以及廣大人群的共同期待與盼望。而且對小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更是一個可以促進我國多民族融合發展與建設的關鍵要素。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組成,在這一多民族構建的國家中,少數民族人口的總數只占到了整體比例的9%,但是少數民族人口在我國土地的整體占有率為67%左右。這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民族沖突、融合,發展之后所形成的局面。在這一背景下,對國民進行民族團結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這項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也是一項非常漫長的浩大工程。它并不像當今時代背景下的快速經濟一樣,平地高樓拔地而起,而是需要經歷10年,甚至幾十年,甚至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徹底實現的偉大民族夢想和民族愿望。雖然這一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非常迫切,但是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應用,因為關于民族團結的教育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和較高的敏感性。因此,若想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工作,就需要將上述問題處理好,以科學的、合理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培養與引導。
一、認識到位,濃郁氛圍
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認識深度決定了教師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所以,教師首先要秉承著一個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觀念對其進行研究與思考,并且要有效地規避錯誤,挖掘特點,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建立在高度認知的基礎上以及濃郁的教育教學氛圍中開展實施。這樣,可以為學生帶來一定幫助,且可以使學生對民族團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只有教師建立起這樣的認知與教育態度,才能確保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能落到實處,能真正體現其本身的價值與意義。而且,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需要摒棄地區的認知觀念,摒棄核心與周邊的觀念。以此對學生進行培養,能夠使學生在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與國家的關系,以及國家與自己的聯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小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需要不懈地堅持與努力,需要從多個方面綜合思考對其進行時效性的提升與發展。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防范學生產生“大漢族主義”以及“大民族主義”思想,并且要對學生進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教學。如,從服飾的穿戴、語言的應用、生活的習慣方面對其進行基礎性引導。然后再結合抗日戰爭、各種對外戰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建立。以此讓學生知道,在面對民族危難的時候,中國人民向來是不分你我的,且是勇敢的、無私的。另外,教師還可以從文化發展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如黎族竹竿舞成為當今的全民運動,藏族宗教文化成了當今中國宗教信仰中的一大版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起一種團結、友愛、和諧、文明的思想。
二、措施到位,確保落實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教學方法的制定以及教學模式的開發,并且要綜合新課改的發展以及教育部門對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準則展開思考和分析,以此制定一套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舉措。在此,教師需要綜合國家教育部門和民委印發的《關于在張曉雪進一步大力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的通知》文件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此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方法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展開深入研究,并制定相關活動措施,以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主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中華大家庭》少兒讀本,以及《民族常識》少兒讀本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與引導,并且可以結合讀本中的活動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設計。或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舉行歌頌祖國,歌頌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歌頌民族團結的歌詠比賽和演講活動,利用這樣富有儀式感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教學與引導學生對民族團結的學習作出一個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訴說自己的感情。
三、活動引領,形式多樣
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是愛國教育,還是人文教育。它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中國這個具有多元文化的偉大國度,還能讓學生體會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在此,學校可以通過圖書閱覽,活動開展等方式促進多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共融,也可以利用公正、公開、公平的方法從心理上構建不同民族學生對于民族團結的認知與理解。基于此,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且能夠讓學生懂得“大家庭”和“小家庭”的關系,以及在保護“小家庭”的時候,也是為“大家庭”貢獻了一份力量。或者,學校可以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節日慶典上組織學生開展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大融合的活動。如,民族歌舞、民族團結主題朗誦等均可以作為主要活動來開展。長期在這一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培養,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利用個人實際行動來體現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開展的價值和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民族團結工作,做好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融合,需要從基礎上對其進行研究與分析,并且要利用教育這一有力工具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的培養與引導,使其明白什么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李天斌,常江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 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湖北棗陽市北城回民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顯特色[J].民族大家庭,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