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玲
摘 要: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在全世界有著廣泛的球迷群體。目前,隨著我國對足球的重視,校園足球活動在中小學校園內普遍開展,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開展足球教學有益于學生身心的發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足球技能,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初中足球訓練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初中體育;足球訓練;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學也朝著內涵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旨在使體育教學與現代社會發展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相契合。足球是目前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許多地區的初中足球訓練教學模式存在著許多弊端,影響著學生足球技能的掌握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教師要善于發現和總結當前訓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
一、初中足球訓練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本功差
在初中足球訓練教學中,筆者發現一個問題,初中生的足球基礎很差,很多學生之前都沒有接觸過足球,他們的足球基本功很差,這就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此外,足球運動是一項對抗激烈的運動,對學生身體各項素質要求都比較高,而當前學生體質差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體能,是無法支撐學生進行激烈的足球對抗的。
2.教學理念及模式單一
當前足球訓練理念和模式單一是阻礙初中足球教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應試觀念的影響,教師不注重足球教學。同時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在足球訓練中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或者按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和訓練,一些內容已經與時代脫節,不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足球學習沒有興趣,足球教學的效率也比較低。
3.學生的戰術意識弱
在當前的足球教學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足球戰術意識弱,這是當前中國足球的一個通病。教師在訓練中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技術,但是足球是一項團隊型運動,對隊員之間的配合要求很高,當前在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學生也不注重發展自己的戰術意識,位置感薄弱,在比賽中的發揮也不好。
二、初中足球訓練的解決方法
1.加強身體素質訓練,為學生足球訓練打下基礎
足球是一項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的運動。一場比賽足球運動員的平均跑動距離是10公里左右,沒有一個充沛的體能是無法支撐球員完成一場高質量的比賽的。在足球比賽當中,還有無數短距離的沖刺、與對手的對抗,只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在足球比賽中有一個更加好的發揮。世界足球先生C羅的體脂率是7%,正是憑借自己自律的生活方式,C羅在足球場上才有經驗的發揮。因此,體育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制定科學、系統的訓練計劃,給學生設置相應的體能訓練游戲,并借助輔助器材,比如啞鈴、杠鈴等來鍛煉學生的身體力量和柔韌性。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訓練學生的基本足球技術,基礎的足球技術包括停傳帶射等等,只有基本功扎實,在足球場上才能更好完成自己的職責。教師要尤其注重學生停球和傳球技能的訓練,切記不能一蹴而就,上來就給學生傳授高級的足球技能。
2.采用游戲訓練方式,激發學生足球訓練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第一大驅動力。足球游戲是將足球運動的各種基本技術和戰術各自編排起來,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訓練,對于提升足球訓練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一些基本功的訓練過程是比較枯燥的,將游戲融于到足球訓練教學當中,可以提升足球訓練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訓練隊員的“傳球”技能時,可以讓隊員進行“搶圈”的游戲,將六個人分成一個小組,兩個人在中間進行搶球,四個人站成正方形進行傳球,如果中間的隊員攔截成功,那么傳球失誤或者接球失誤的人就要換上來搶球,這種游戲方式十分有趣,也可以更好地鍛煉隊員的傳球技能以及在逼搶之下從容出球的能力。此外,在進行戰術訓練時,也可以通過分組對抗得到游戲形式進行訓練,強化隊員之間的配合意識以及提升隊員之間的默契。
3.培養學生的位置感,提高學生的戰術意識
學生的戰術意識弱是當前足球教學訓練中的一大問題。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訓練的理念,給學生講授足球戰術方面的知識,并在實際訓練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位置感,提升學生的戰術意識。比如,在讓學生學習“防守反擊”部分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足球一些經典的防守反擊,并給學生進行分析,看看足球運動員是如何進行跑位穿插的,在這種戰術當中每個位置隊員的作用是什么,從而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灌輸戰術意識。此外,我還利用FLash動畫給學生模擬了各種足球陣型,使學生對陣型有一定的了解。
總而言之,開展好校園足球教學工作十分重要。作為初中體育教師,要認清當前足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涂成亞.關于初中足球教學訓練策略的幾點思考[J].數碼設計,2017,6(10):259.
[2]周正恒.如何提高初中足球教學水平[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