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晨秀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有效融合網絡與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文章闡述了混合式教學的概念,分析并提出了混合式教學的條件、類型、運用原則和實施過程,為合理進行混合式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網絡平臺;混合式教學;課堂教學;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089-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blend teaching which effectively integrates online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blend teaching, analy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ditions, types,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blend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end teaching.
Keywords: The web-based; the blended teach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online teaching
眾所周知,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這樣往往忽略學生的學習,難以因材施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教學平臺的相繼出現,網絡教學模式由此產生,該模式下實現了一人一機,個性化的學習模式,但也存在缺少教師指導和監督,教學結果難控的狀態,為此,有人提出了對接這兩種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比如翻轉課堂、MOOC等。對接雖然能夠取長補短,但是它們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各不相同,也不能簡單地用“拼接”的方法對接,只有根據各自的教學規律和特點,揚長避短、有機融合、無縫對接,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根據高職高專教學特點,針對通常課堂教學下如何進行混合式教學,談點自己的體會,供同仁參考。
一、與教學有關的網絡平臺
要實現混合式教學,離不開網絡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平臺的數量和種類都在飛速增加,與教學有關的網絡平臺主要有三類。一是各類網站,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提供與教學相關的新聞、熱點話題和國家政策,服務于教師學習的網站,如新浪、網易、國家教育部門的各類門戶網站等;第二種是各類教學網站,主要有課程資源共享聯盟支持平臺,服務于教師和學生,如愛課程網站、全國微課大賽網站、自建精品課程網站、MOOC等。
二是各類互動平臺,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以交流為主的大眾化互動平臺,方便教師集中交流和發布信息等,如微信、QQ等;第二種是以教學互動為主的互動平臺,實施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一類,如藍墨云班課、智慧云課堂、雨課堂、課堂派、學習通、超星、MOOC、SPOC、Sakai等平臺[1,2]。三是教學管理方面的平臺,主要為教學管理和評價提供數據采集和分析的平臺,間接為教師提供某些宏觀分析,服務于教師,如課程建設與評審平臺、資源中心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教學評價系統等。
二、混合式教學的產生和概念
混合式教學的產生與國家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視密切相關。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提出,要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術、虛擬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3]。因此,人們試圖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融合。查閱知網,搜索篇名含“混合式教學”詞語的研究文章,2005年開始有3篇發表。隨后,國家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等文件中都指出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4,5]。2013年教育部在精品課程建設介紹的材料中提到了“混合式教學”[6],至此,混合式教學受到高度重視,知網中自2015年以來,篇名中含“混合式教學”的文章篇數迅速增加,去年(2017年),篇名中含“混合式教學”的文章篇數已達到615篇。時至今日,混合式教學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最早由國外的培訓機構提出,旨在引進課堂教學來改進網絡教學的不足,即“線上+線下”的混合。隨后,混合式教學模式被引進到高校并受到高度關注。國內首次正式倡導混合式教學概念的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其觀點是:混合式教學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7]。因此,高質量的混合式教學拓展了“教”與“學”的時空,擺正了“學”與“教”的地位,實現了“交流”與“評價”的多元和及時,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構,也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最直接、深入、有效的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始終會不斷改進和創新。
三、有效實施混合式教學的研究
(一)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條件分析
混合式教學實施的條件取決于教師、學生和學校三方。教師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評價者。教師既要深諳課堂教學的規律、過程和特點,也要熟悉信息技術在教學運用中的條件、使用和效果,了解各種教學互動平臺的功能、特點和優劣,能經常上網學習和收集網絡資源,制作精良的PPT,錄制教學視頻,建設精品課程網站等。學生是使用者,一般主要是教學互動平臺的使用,他們通過手機下載互動平臺APP,通常在使用1-2次后就能較好地使用;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網站,特別是本課程的精品課程網站,讓學生自行上網學習,豐富他們的知識面,拓展學習思路。學校是硬件提供者和信息化氛圍營造者,要提供暢通的網絡,適合的投影屏,多媒體教室等;建立教師培訓機制,制定鼓勵教師參賽政策等。三方中教師和學校是主要因素。
(二)混合式教學在高職教學中的類型及運用原則
1. 翻轉課堂的運用
翻轉課堂教學是傳統課外與課上教學流程的一種翻轉。學生課外通過網絡等途徑進行先期學習,課上完成作業,并將自學的結果和疑問與教師和學生進行“師生”和“生生”互動,顯然這是典型的融合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混合式教學的一種。近年來翻轉課堂教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知網中檢索 “篇名”中含“翻轉課堂”詞語的文章有16203篇,而2016-2018三年中,每年的文章數目都在4400篇以上。
雖然翻轉課堂教學被廣泛關注,然而,國內外學者認為翻轉課堂在使用中有兩個限度。(1)年齡的限度,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不適宜實施翻轉課堂教學。(2)課程的限度,“翻轉課堂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也許不是最佳的教學方式”[8]。對高職而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偏弱,自控能力不強,課程多數偏向實踐教學,需要情景教學法,因此我認為,還應該有第三個限度,就是對高職院校而言,翻轉課堂的教學不宜多用。
那么,高職教學該如何運用翻轉課堂設計教學呢?首先翻轉課堂可以根據翻轉的程度和內容分三個層級。一是輔助式整體翻轉。這類翻轉教師要起一定的引導和監督作用,在教師輔助下進行翻轉,如教師要提供學習網址和視頻,課程最好是精品課程,教師對重難點知識要設計并發布相應的思考題等。由于高職學生自覺性不高,翻轉中不可能全程、全員、準確地監控和督促,對理科課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和學習氛圍不夠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弱的班級,不適合采用此翻轉。二是片段式翻轉或部分翻轉。這類翻轉只選擇一部分知識或一個項目進行翻轉,翻轉的內容要有優良的碎片化視頻,比如課程是MOOC,每個視頻時長不超過15分鐘,視頻數量不超過2個;內容最好是課程中的重點,但不要是難點,以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中的概念性、事實性知識為主;教師提供視頻網站和參考書籍及引導性思考題,課前與一定數目的各層次的學生有交流,課上合理運用互動討論、分析測試,總結評價,實現部分翻轉,這類翻轉在高職院校實施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翻轉的內容偏多,教師的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學生的個人學習容易產生懈怠,該層級不是最佳的翻轉級別。三是點或顆粒式的翻轉。由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沖擊,現在學生的注意力時長在下降,往往不超過15分鐘,因此,在45分鐘左右的課上翻轉的內容控制在15分鐘左右是最佳的,也就是翻轉一個重難點,這類翻轉不同上述第二種的是視頻數量只能是1個,可以是難點。實踐證明,這樣的翻轉最適合高職院校的教學,它讓教師輕松教、學生愉快學,充分體現教學的個性化和高效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生成。
2. 借助MOOC翻轉
MOOC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一種新興教育形式。MOOC的優勢在于線上有完整的碎片化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完全無約束地實現自由化、泛在式學習,即4A(Anytime Anyway Anywhere Anybody)學習體驗[9],因此,將MOOC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無縫對接無疑是最好的混合式教學。它要求MOOC的教學視頻和試題組合要碎片化、系統化、完整化、優質化,有教師長期線上服務,是一門高質量的MOOC。對課堂教學而言,教師要熟悉MOOC上的資源,了解課前學生在MOOC上的學習狀態,深諳網絡教學特點,適時進行課前引導;課上教師能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MOOC學習情況,針對性的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既兼顧主動性差的學生在MOOC上學習的不足,也照顧到自學能力強的學生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使教學目標有效實現,同時也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
3. 常見的混合式教學及運用原則
翻轉課堂和MOOC都是強調課外的學習,課上則重點在互動,而高職學生學習的依賴性較強,自覺性偏弱,在對我校藥品質量與安全和藥品生產與技術兩個專業、兩屆的398份問卷調查統計中得出,83%的學生更喜歡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在我督導已聽課的56位教師中,也都是采用課堂講授式的教學,因此,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仍然是高職院校的主流和常態。而網絡教學運用信息化技術,具有畫面逼真,立體感、動感強,平臺的互動功能強大,表格編輯和數據處理功能強大,學生有新鮮感,對這樣的呈現樣態非常感興趣,這些又是傳統教學望塵莫及的。因此,常見的混合式教學就是在主流教學樣態下融入網絡教學。那么,該如何有效融入呢?總的原則是能借助PPT容易講解清楚的內容,就不用視頻、AR、VR等高大上技術,這些會使學生因酷炫而降低學習注意力;能少用視頻就不多用,每節課視頻播放數目一般≤2個,網絡互動次數也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3次;特別是不選用畫面動感很強,色彩反差很大,色系很多的視頻和制作這類PPT;而在要表達復雜立體結構,細微結構模型某些運動過程,復雜生產過程等,運用視頻、AR、VR等則會有場景再現、一目了然的講解效果。借助網絡平臺開展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習題測試等,又能快速、高效、全面地展開互動和評測,用“搖一搖”可以個性化互動,用“小組討論”可以團隊式互動,用“習題測試”可以全面評價,因此,網絡平臺的互動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很好補充。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有效實施課前和課后的教學,用“簽到”、“點贊”、“經驗值”、“助教”又可以把管理理念和方式融入到教學中,將“引導、學習、管理”融為一體,最終實現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效果。
(三)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分析
在混合式教學中,課堂教學通常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實施過程分析如下。
1. 課前
課前是一個松散的教與學的狀態。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了泛在式和移動式的線上學習;教師借助線上實現了遠程教學和監控,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有的放矢,教學手段更好實施,從而起到查漏補缺、預先準備的目的。其實施情況如圖1。
圖中依托網絡平臺,增加課前教學環節,解決了單純課堂教學上因時間關系,復習和預習只能蜻蜓點水,無法充分完成的弊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課堂教學障礙,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 課中
課中是“線上+線下”頻繁對接的過程,是平臺與課堂直接對接的過程。平臺的優勢是能實時進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對象間的交流,能實時獲得教學效果的全方位評價數據;課堂的優勢是直接面對學生,教學針對性強,過程靈活、易控,課堂效果易于把握。課中內容是由若干個知識點串聯而成的,每一知識點的設計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發布到網絡平臺,學生在平臺上解答,教師從平臺上查看解答結果,再進行評析、講解和平臺上檢測。課中以知識點為顆粒,串聯成的混合式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如圖2。
圖2中的混合式教學,實現了講、評、測、思一體的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3. 課后
課后主要是線上教學過程,同課前類似,只是側重點不同,有時課前和課后也互相混合,因為這次課的課后,也就是下次課的課前,但高職高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相對偏弱,課次之間如果相隔2-3天的,還是分課前和課后兩步驟更好些。課后同樣借助網絡平臺,學生進行泛在式和移動式的學習,教師實施遠程教學,目的著重在答疑解惑、批改作業、訪談總結上,以便能不斷提高和完善。其實施情況如圖3。
圖3依托網絡平臺,能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有效對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網絡時代下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提供了強大、便捷、快速的互動平臺和信息資源網站,這是傳統課堂教學望塵莫及的優勢,而傳統課堂教學的零距離講授和交流,又是網絡教學所欠缺的,因此,各取所長、無縫對接、高度融合的網絡與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會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包林霞,史二穎,盛昀瑤,等.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6(29):87-90.
[2]王莉,蘇波.基于Sakai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6,10:9-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EB/OL].教高〔2000〕2號.2000,1,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0001/t20000117_162628.html.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EB/OL].2012,5,4.http://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55182.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http://www.moe.gov.cn/.
[6]教育部.散發材料三: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建設與共享情況介紹 [EB/OL].2013,6,26.http://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55182.
[7]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4):27-32.
[8]王丹,李建偉.翻轉課堂的學理分析與實踐原則[J].職業教育研究,2017(06):54-59.
[9]門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關注點[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