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應用型工科教學在課程思政、金課建設等改革的不斷開展,本文主要闡述了我校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在新形勢下課程思政和金課建設的一些探索,建立起以德育人和以技育人并重、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倡導綠色環保意識為特色的工科實訓課程。
關鍵詞:課程思政;金課建設;實訓課程
1 引言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在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社會急需大量的基本技能好、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國家對新時代的技術人才培養教育相當重視,2017年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設;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二十條)、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指出要以現代職業教育的大改革大發展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在高等院校全面育人教育方面,2018年9月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長篇重要講話;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高教四十條);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第11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提出建設中國“金課”。在先后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本文結合所在學校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談一些在“課程思政”、“金課”方面的探索。
2 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的育人特色
2.1 以德育人和以技育人相結合
通過“以德育人”和“以技育人”相結合,達成培養高水平高素質卓越工程師的愿景。以德育人:基本素質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省自律、責任擔當和奮斗協作;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分析。以技育人: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作品設計、硬件制作、軟件仿真和元件檢測;綜合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意分析和故障分析的能力;最終達成培養高水平高素質卓越工程師的愿景。
2.2 凝練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中的大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生產者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產品質量有著執著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人、本企業、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企業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工科電子焊裝實訓正是這樣一門不斷精益求精、提升技藝質量的課程。
課程的培養目標與大國工匠精神具有緊密內在的聯系,當前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努力使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這需要企業員工都能認真工作,日夜精進,達到追求完美品質的境界,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在同等技術水平下,還得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2.3 提倡實訓課程中的綠色環保意識
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上明確指出,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中,在進行實踐操作訓練過程中,會消耗各種電子耗材,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減少耗材的不合理使用、開展廢棄物分類處置(上海市已于2019年7月1起全面施行垃圾分類投放轉運制度),在做好課程實踐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注重節約、培養環保意識。
3 課程構建的關鍵因素
3.1 環境氛圍
與企業實習不同,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屬于在校內進行的工科基礎訓練環節,盡管尤其特殊性,但總體環境還是校園。高等院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明傳承等重大使命,在此過程中,立德樹人是首要的,通過營造校園整體氛圍,增強工科技術應用型人才對自身專業的認同感和未來職業道路的自信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工科教學必須貫徹的理念,同時也是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之一,高校學院更應該在這五大發展上走在前列。從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的小環境來講,在實訓室的布置時,參考了手工電子焊裝企業工裝現場的,從工位樣式、環保設施到管理措施等方面,都結合了企業要素,成為學生專業培養過程中對企業氛圍、工匠精神、精益管理等的初體驗。
3.2 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是培養復合型工程人才的重要環節和主要載體。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相對于常規的課堂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自主性和互動性等特點,作為實踐教學的基礎環節有利于學生的工程綜合素養的形成。在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下,本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中融入在職業道德、倫理責任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建立更多的關注點,充分發揮“做中學、學中悟”“知行合一”等實踐教學優勢功能,培養起工程技術人才的責任意識和創新人格,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將課程思政主動融合專業課程的金課建設中,形成思政與專業培養的協同效應。
3.3 師資保障
盡可能接近企業情境的環境,一套相對完備的課程制度,還需要一個高素質的教學隊伍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我校致力于培養卓越的現場工程師,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的品格、學識、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影響,對于基礎實踐環節的教師而言,教學中除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外,更需要把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工科電子焊裝實訓課程教學團隊的成員除了自身在起各自職稱系列發展以外,都還具有在技師或高級工職業資格;為彌補部分教師由學校到學校的弊端,學校設有企業掛職、短期見習等不同渠道使教師熟悉企業環境一邊更好的開展教學;在教師自身思政提升上,常態化的以思政學習小組形式開展學習提升。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培養工科生的工匠精神和規則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職業品格和職業素養。
4 結語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建設和金課的建設,都是本著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科專業培養的核心素養中共性的部分相結合,形成合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在當下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交匯。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如何把握好這個歷史性交匯點,高等院校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是關鍵,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專業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在一起,伴隨著專業課程的金課建設一起,形成協同知識育人,“以德育人”和“以技育人”的有機統一。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專業課程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將其打造成金課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每個教師雖在開展課程思政時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在不斷探索,都在進行著將課程思政落實到教學當中的探索,為造就高質量的專業課程而努力著,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盡著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 吳巖. 建設中國“金課”[J]. 中國大學教學,2018年第12期
[2] 邱葉. “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9(03)
[3] 張杰,鄒洪濤. 新工科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J]. 教育教學論壇,2019(08)
[4] 張國琴. 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和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20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