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旺
摘要:目前初中物理導學案在編寫設計方面還存在:“導學案”中沒有發揮其導學的作用、“導學案”中的結構呈現猶如練習冊、“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幾乎都是教師設定的,并非學生的真正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使用這樣的“導學案”根本不能實現“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以上情況,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精心設計“導學案”,科學而又合理地進行“導學案”實驗教學,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一,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物理 導學案 設計
利用“導學案”進行實驗教學,能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重構教與學關系的和諧統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由單一的傳授教學方式向“學教合一”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還能改變常規的備課制度,實現教案與學案的有機統一,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一,把教學過程變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針對“初中物理導學案的設計”有著現實的意義。然而,如何設計編寫科學合理的“導學案”,筆者認為,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基于學習目標的“導學案”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理念的重要環節。我們設計的“導學案”應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教師必須通過詳細的教材內容分析和研究,知道要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明確“學什么”。筆者認為,“導學案”制定的學習目標,應該是反映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是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或聽教師講授等)后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準或學習水平,因此,學習目標的確定必須遵從:
1、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以教師的教學目標為行為主體。
2、圍繞“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干些什么”或“學生將是什么樣的”。
3、期望的現行的教學成果,而不是很遠的未來。
4、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又要關注情感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驗證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猜想,提高他們探索科學研究的能力。因此,我們在確立學習目標時,除了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關注情感的體驗和經歷的過程。
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我們認為,對于學習目標的設計,應該具體化,使其具有可觀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和可評價性。這樣便于我們觀察學生是否能達到目標,教師能否及時得到有效的教學反饋。因此,要想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在“導學案”的設計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非常重要。
二、基于問題設計的“導學案”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已經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自主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由此生發出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現代學習方式。特別是更加強調的是探究問題,而不是了解問題的答案。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學習物理的根本動機和動力,更是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所在。因此,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并進行科學探究的前提,可以說,問題是學習物理知識的核心環節。
1、問題的理念層面。理想的“導學案”應善于將教學內容轉化為適合學生研究的問題,不應該以結論形式直接呈現知識,忽視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2、問題的設計層面。問題設計定位要準,每一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不是落在學生的現有發展區或潛在發展區,從而導致教學低效。
3、問題的提問層面。一是難度恰當,不要出現過于簡單而缺乏知識性或過于難而失去了現實意義;二是數量適宜,不能出現“滿堂講”和“滿堂問”極端現象;三是指向明確、具體,不要過于籠統,學生難以把握思考回答的方向;四是問題聯系實際、聯系生活,不能枯燥乏味,杜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特點,不然難以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
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說到:“讓教室里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佐藤學教授還說:“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三、基于方法指導的“導學案”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根本不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自認為他們做了良好的日常教學工作。其實,教和學二者的值正好是相等的,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惟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實際教學工作的質量。因為學習是由學生自己來做的,并且是為自己而做的,主動權在學生手里,教師只是一名向導和指導者。就好比如海上行船,教師是掌舵的,而驅使船只前進的動力必須于來自學生。學生能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展開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并能相互表現和共享學習的成果。
四、基于分層教學的“導學案”
分層教學的基本理念是: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促使人人成功。分層教學強調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符合人在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需要,符合課堂原則,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符合教與學共同體性的要求。分層教學的實施是在分組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分組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導學案”是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好的載體。因此,“導學案”的設計與編寫,必須根據課標,科學地指定分層學習目標和對應的分層練習題,使目標與練習置于各種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其實,還有更多好的方法和建議,鑒于水平有限,我們將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繼續收集整理,不斷完善“導學案”,使其真正發揮教與學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仇忠海.“人之為人”的教育追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0)
[2]李景志主編.新課程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3]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小山、嚴先元編著.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7).
[5]萬玉霞著.溫暖生命的教育[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