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德翠
摘 要: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直擔任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我想盡一切辦法尋找能使學生一學就懂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設計
一節成功的數學教學課堂設計,首先要解決學生想學愛學的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資料——數學教材,它具有兩面性:既有生動形象有趣的一面,也有繁雜、零散、正統的一面。如本學期我們所學的“燒水問題”“烙餅問題”“田忌賽馬問題”等都是非常有趣的,但是很抽象。例如“烙餅問題”,是數學廣角中“優化問題”的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通過討論烙餅時怎樣合理安排操作最節省時間,讓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化思想的應用。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烙餅,但缺乏烙餅的實際經驗。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通過演繹、例舉、觀察、合作討論、優化等方法,由直觀到抽象,幫助學生理解“怎樣烙餅才能最省時間”的實踐策略,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優化意識。其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操作、比較、討論、思考等活動,尋找規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材有些內容在給學生提供了方便的同時,也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困難。如果教師在授課前不認真備課,不做課堂設計,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講授,又怎么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呢?所以說,好老師能使任何教科書都出現奇跡。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總體設計就是能使教師對教材巧妙地處理和教學過程的組織籌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想學、要學、愛學的心理。例如“雞兔同籠”一般用“假設法”來求解。即假設全是雞或是全是兔,然后根據出現的足數差,推算出雞或兔的只數,最后求出另一種動物(雞或兔)的只數。基本數量關系式,可分兩個方面:①假設全是雞,則有:兔的只數=(總足數-2×總頭數)÷2;雞的只數=總頭數-兔子只數。②假設全是兔,則有:雞的只數=(4×總頭數-總足數)÷2;兔的只數=總頭數-雞的只數。 雞兔同籠公式:(兔的腳數×總只數-總腳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雞的只數,總只數-雞的只數=兔的只數。
例如:雞兔同籠,頭共46個,足共128只,雞兔各幾只?
分析: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應有 4×46=184只腳,這和已知的128只腳相比,多了184-128=56只腳。如果用一只雞來置換一只兔,就要減少4-2=2(只)腳。那么,46只兔里應該換進幾只雞才能使56只腳的差數沒有了呢?顯然,56÷2=28,只要用28只雞去置換28只兔就行了。所以,雞的只數就是28,兔的只數是46-28=18。
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先假設它們全是兔,于是根據雞兔的總只數就可以算出在假設下共有幾只腳。把這樣得到的腳數與題中給出的腳數相比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腳就說明有一只雞,將所差的腳數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雞。我們稱這種解題方法為假設法。
通過“雞兔同籠”問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討,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獲得新知識。
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語言要通俗易懂,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要點。
教學經驗告訴我,一節好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得到牢固的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是一個教學內容,同是一個班的學生,為什么不同的老師上課就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呢?這只能說明這個老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知識結構等是有差別的。所以,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改變觀念,加強學習新課標的要求,并積極參加校本研究,才能適應新時期教育教學的需要,才能進一步設計出好的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 焦建君.教育革新. 2011(11)
[2]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新探[J]. 張文博.教育革新. 2013(01)
[3]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有效培養之我見[J]. 張慧娟.寧夏教育科研. 2017(03)
[4]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探討[J]. 史國杰.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