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摘 要:小學教育是影響學生未來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課堂教學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而所謂的課堂教學策略,則是指教師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把它創設成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地感受數學美,去追求數學美。如何上好數學課,使數學課真正高效?基于此,本文進行了相關的策略探討。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數學;教學觀念;學習效率
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顯得十分必要。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理論支撐。現代教學論也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其實,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并且要明確教學的目標
小學的學生正好處于黃金發展期,對什么事情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抓住利用這個特點設計教學。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心,然后教師的引導教學下,發現學習的樂趣,進而促使學生學得積極。但是小學生還缺乏穩定性、自控能力弱,這些也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考慮在內。例如,在教學《最大公因數》時,課堂上就有一個游戲。游戲時,座號是24的因數的學生站在左邊,座號是18的因數的學生站在右邊。這時候就有部分學生,他們的號數是24和18的公因數。他們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站在哪里,在兩邊來回走。而下面的學生也非常激動地大喊:“站中間!”整個場面異常熱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進去。就在這種激烈的討論中,最后那部分猶豫不決的學生,站到了兩隊人的中間。在老師“疑惑”目光中,他們解釋了這么站的理由,從而在無形中,給學生形成了公因數的概念。
二、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我為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導課時精心地創設生活情境,使他們置身于數學生活的氛圍中,使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他們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比如在教學“青蛙吃害蟲”時,可先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青蛙能做什么,是誰的好朋友?接著出示投影:讓大青蛙吃56只害蟲,小青蛙吃30只害蟲。這個導入的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做了最好的鋪墊作用。其次創設操作情境。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心理特征,動手操作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8的組成”時,在原有講解的基礎上,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兩部分,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并動口說是怎么分的。通過操作,學生很快得出7種情況。再如在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進位加法的起始知識。第一步,指導學生按“湊十”的需要操作小棒,根據要把九根小棒“湊十”的需要,引導把2根分成1根與1根,把其中的1根放到9根里湊成10根,再與剩下的1根合并成11根;第二步,讓學生用出聲的語言,較詳細地口述操作過程;第三步,要求學生脫離實物,通過表象默默地設想操作的過程;第四步,引導學生壓縮、簡化說與想的口算過程。這樣通過動手和動口,學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湊十法”的算理。
三、注重思維的邏輯性,適當應用探詢式提問
有些時候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層次,無法看出思維過程是否恰當或考慮是否全面,有時答案正確而理由卻是錯誤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提問時采用探詢式提問,即在學生對某個問題回答后接著再追問幾個問題,這樣做經常能起到激發新信息,擴展答案,重新引導提問的方向的作用。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這樣設計提問:平行四邊形可以轉換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長方形的長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哪條邊?長方形的寬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樣的關系?怎樣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上述提問一個接著一個,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數學的學習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智力。
四、教師一定要熟練地掌握教材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不但要對所教年級的教材掌握得深和透,要對小學階段的所有數學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一個教師應使每一個40分鐘的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應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為學生的能動活動;應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練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我認為要做好以上這些,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教師對教材深入理解和掌握,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才能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厚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啟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后,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教師才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人與人、數學家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里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課堂教學效率也一定很低。
五、結束語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千方百計搭建一個學生發展的平臺。課堂教學中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話語權、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孟孟.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生(下旬刊),2019(06):57.
[2]王育琴.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