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朝虎
摘? 要: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歷史淵源,又是歐美發達國家共同體理念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不僅具有深刻內涵更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時代價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中必須全面構建其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0-0161-04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roots deep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is also a summary of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bout the community theory originated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for? it not only? has profound intension but also has strong Realistic Pertinence and time value, so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nd teaching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ough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eoretical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發展,國家軟硬實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與此同時,為了應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緊迫的全球性問題,中國適時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全人類可持續性發展與和平性進步貢獻出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不僅僅是對世界近現代史以來人類生存與發展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更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升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的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從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的轉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重大任務。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歷史淵源
任何一種社會政治理論的提出,都必須著手于解決現實世界的改造問題,根植于具體的民族國家政治文化傳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既是屬于中國的更是屬于世界的,并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因此才可能成為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迫切的全球性、戰略性問題的最佳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經典詮釋。社會是人作為類存在的群體組織,本質上是群體權益的強制管控。若要有效化解社會個體、社會群體、民族國家等等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權益兼備并實現共同的持續、健康、和平的生存與發展,就必然要提出共同遵循的政治倫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雜處、繁榮昌盛,由此孕育出了豐富的華夏文明共同體思想,并在近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2018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指出:“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上海精神’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和支持。”儒學典籍所詮釋的“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等不朽之思想,正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有效地處理社會個體、社會群體與國家民族之間權益矛盾與沖突的中國智慧和政治倫理。“上海精神”及其升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合理內核高度契合,是中國為解決現實世界的全球性問題所做出開拓性貢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歐美傳統共同體思想的蛻變。人類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根源在于社會個體和社會群體的生存危機,是為了應對來自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隨時隨地都會出現的各種生存困境。從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現代的黑格爾、滕尼斯、馬克思等等諸多思想家都對共同體理論進行過多種構建,并伴隨著現代信息與交通技術的全球化發展而被廣泛使用。亞里士多德的國家道德性善論,滕尼斯的血緣情感論,馬克思的自由人聯合體,波普蘭(D. E. Poplin)的社區道德論,吉登斯的脫域共同體論等等,更多地強調的是權益共同體。馬克思根據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現狀及其對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的深刻闡述,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永恒發展觀、普遍聯系論,指出現代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的社會,并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不斷革新,人類社會群體最終將演變成為一個權益密切、命運攸關的共同體。馬克思還以勞動異化為理論視角,主張把人從被奴役被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組成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真正的共同體,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的最高理想,同時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的虛假性。
中西方共同體理論的在實踐過程中的不同歸宿。在古代,不同民族文明在自由的發展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形成相似的人類共同體思想,根源在于作為社會群體共同面臨的生存危機,然而在實踐層面上,卻最終演化成了迥然不同的結局。除了生存危機這一根源之外,不同文明族群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15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及其全球性的野蠻擴張,人類共同體萎縮為歐美少數發達國家的共同體,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戰爭殖民等等肆意妄為,到如今仍然難以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金融危機、跨國犯罪、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疾病流行、地區沖突、難民浪潮等等全球性問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共同體思想不僅綿延了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更是以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國際性行為實踐,彰顯出了理論與實踐的一致性,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中深刻詮釋了中華傳統文明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深刻地無聲地批判了“修昔底德陷阱論”。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深刻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解決中國和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而提出來的,它具有深刻的內涵并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戰略和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現實訴求。人類共同體思想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變遷,尤其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持續變革。當人類各個文明族群還處在共同體的初級階段時,分散性、隔絕性、自主性和區域性是其普遍特征。當人類歷史進入世界近代以來,人類共同體理論持續異化,歐美國家牢牢地掌控其話語權。當人類社會步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術化等等飛速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人類社會已經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成為共識,“地球村”正在曲折卻是加速地形成。由此帶來了國際權益的重新審視,每個民族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都成為全球性共同權益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面對任何一個全球性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也不可能由任何幾個少數民族國家就可以解決,全球性共治危機、共享成果、持續發展必然成為歷史潮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提出來的并作為解決全球性危機而存在的。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2017年,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分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國際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國際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國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環境氣候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應對安全威脅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融入世界,不僅中國內部存在著各種新老問題亟待在進一步的發展中解決,而且世界上全球性的各種社會問題、經濟危機、政治矛盾與文化沖突等等都將不同程度深刻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國必須首先要搞好自身內部的事情,但是也不容忽視外部條件的構建。長期以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國人民根據自身國情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來發展自己。同時,中國也絕不容許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組織干涉中國內政,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核心利益的苦果。中國在世界各文明群體中,其相對落后也不過是近300百年的事情,古代歷史上繁榮昌盛的中華民族并沒有對世界各民族國家構成像近代西方殖民主義者所造成的那樣的深重災難。中華文明總是以“仁愛之心”、“以文化天下之行”自立于世界。中華民族在當代的復興是一種和平發展的結果,并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近代歐美殖民主義者那樣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戰爭與掠奪的災難性威脅。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世界多數國家的共識并為聯合國組織所認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國際場合多次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最為本質的內涵在于,共同的全球治理,共享的全球權益和共有的和平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最新成果,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近代以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地奮斗,在取得了民族獨立的初步成就之后,終于取得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但是,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仍然任重道遠,不僅僅在于內部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更在于外部的全球性治理危機的嚴重威脅。現實是,世界已經離不開中國,中國更離不開世界,閉關鎖國式的發展道路只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半途而廢。在歐美共同體理論步入全球性危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異化成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的極端誤區之時,中國不僅要創新性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而且要有大國的風范與擔當,積極推動并踐行之。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強調:“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云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面對如此眾多而且復雜的全球性問題,“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呼吁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決議,充分顯示了國際社會對此理念的廣泛認可。
中國不僅大力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是積極實踐之。世界近現代史以來,歐美國家曾經提出過如“威爾遜主義”的國際社會理想主義構想,但是時至今日,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人類共同體理論并不能有效解決甚至阻礙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應時代之需,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就被推上歷史的舞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這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力詮釋,是中國政府和人民言行一致的經典呈現,也是世界各國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媒介。同時,中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尤其以非洲各國為典型代表,大力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是中國遵循和平與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文化多樣化,世界政治多極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支持和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總而言之,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總之,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深刻的傳統內核、極強的時代價值和深遠的戰略影響,是有效解決中國發展問題和世界全球性問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從而實現共治共享共發展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構建
高校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搖籃,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極其重要。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成果必須及時地深入地為廣大師生所掌握,由理論體系轉變為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由“批判的武器”轉變為“武器的批判”。
首先,必須由理論體系轉化為教材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根源于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其理論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未來前瞻性,但是其理論體系較之于教材體系仍然有較大的差異性。黨的理論工作者必須著眼于高校的具體情況,主要根據“思修”、“綱要”、“概論”和“馬原”四門主干課程各自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具體構建,既要有各自的側重點,又要有理論的層次性和內在的邏輯性。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尤其是“概論”課程,其理論體系的持續創新必須帶來教材體系的不斷革新。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主要涉及“綱要”、“概論”和“馬原”三門課程。“綱要”主要解決的是史實問題,以史帶論;“馬原”著重探討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的是理論淵源問題;“概論”著重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史實)相結合而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解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由此可見,高校此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雖然要闡述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但是各自的側重點是有明顯的差異性的。從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的過程中,就必須考慮到每門課程的側重點,并在教材體系中差異性的表達出來。
其次,必須由教材體系轉為教學體系。政治社會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其中最重要的媒介是教師。教師的個體差異十分明顯,教材是死的而教師是活的,學生是持續流動的,同一個理論對于不同的傳授者來講,其理論效應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作為傳道授業者必須有道、信道、精道然后才有可能授好道,并堅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更新諸如自媒體、微視頻、網絡課堂、混合式課堂等等現代式教學方式方法,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途徑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具體到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教學體系安排來看,不僅僅涉及到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講哪些內容的問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實踐,常常出現不講、少講甚至完全忽略的現象,每門課程的授課者都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見,把有些表面上看起來重復的內容有意無意的忽略掉,或者干脆把責任推給其它課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體系必須根據教材體系而來,教材體系必然根據理論體系而來,理論體系必然依據現實實踐的客觀需要而來,每一個環節都是緊密相扣,富有十分嚴密的邏輯性的。然而,理論最終的歸宿是要被群眾所掌握,不能僅僅停留在“批判的武器”層面,而要落實到“武器的批判”的實踐中去。
第三,必須深入掌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精髓。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闡述中國政府將全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系新理念,也是中國共產黨創新性的新執政理念。它既是一種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性發展,又是在實踐層面具有極強的制度架構的功能,還是中華傳統文明話語權的經典再現,是服務于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要明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構建主體、參與主體、實施對象和將要達到的實踐效應。在現實意義層面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更是解決中國當前及其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的戰略選擇。同時也要注意,此理論本身也有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循環往復的曲折的辯證過程,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高校傳授此理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戰略性眼光、批判性思維和擁有“四個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十九大政治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馮顏利,唐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J].當代世界,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