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寅輝 牛晉中 張東明
摘? 要: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舊艱難,高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陣地肩負重任,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預備期的錘煉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必要。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通過對理工類學校大學生就業預備期的研究分析,總結出幾點對于學生就業預處理的思考與建議,對于學生就業前的成長期教育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就業問題;預處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0-0188-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ra,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ill difficu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ositions of student education. The tempe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eparation period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preparation period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some consider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e-employment of students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efore employment.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pretreatment
一、新時期下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全國各個高等院校早已步入擴招階段,但大批量涌進“學校入口”的同時也表現出“出口高壓”的情況。從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間,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年均增長20余萬人,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顯示,2015年為749萬人,2016年為770萬人,2017年達到795萬人,三年增幅達6.15%。在2018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820多萬人,再創歷史新高……”[1],由此可見,就業態勢趨于白熱化,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問題已經成為政府、社會、高校共同矚目的焦點和難點。
在當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擇業形勢下,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線的高校輔導員應當發揮“超前”作用,摒棄“守株待兔”式的觀念,切勿坐以待斃的同時深入學生群體,全面的早挖掘“未來就業”學生們存在的問題,科學嚴謹的制定方案來對癥下藥,只有通過對大學生就業進行準確恰當的“預處理”,才能避免在學生就業紅燈亮起時的措手不及,進而充分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大學生“預就業”期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新時期下非畢業班大學生情況的了解以及針對其作為“就業預備軍”的相關調查分析,可將其主體存在的問題總結概括為三個“維度”的匱乏:
(一)廣度較“狹窄”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8.02億,學生所占比例為24.8%高居榜首。[2]當前84%的在校大學生通過移動設備進行上網,其中91%的大學生每天的上網時長在2-6小時,學生使用PC、手機等的“網絡化”生活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常態。雖然學生群體成為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但其重心主要以娛樂游戲為主,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者寥寥無幾,校園學習、宿舍生活中隨處可見扎堆暢聊游戲,“開黑”的情景。大多數學生的“玩性”較重,更有甚者已經達到“沉迷”的境地,一方面學生自我封閉,不與他人交流,得到的信息量單一且稀少,另一方面學生無論何時(周末或假期)花費大量時間在虛擬世界,對本來見識就不多,閱歷甚少的自身更是雪上加霜。
對于專業的認知上,大多數學生仍僅停留在“認識”或“知道”,缺少對于專業信息的了解與掌握,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探索精神,很少有學生能夠進一步探索自身專業,更極少有人將對專業的挖掘上升到行業領域。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中,大學生普遍缺少“大視野”,視域廣度的狹隘將直接影響到未來就業的發展。
(二)深度欠“火候”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近幾年來大學生的成績(優良率)同比有所下降,反之不及格率有所上升。無論是高校基礎課程還是專業必修(選修)課程,當下大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自主能動性較低,學習風氣較為散漫,課程的投入程度不足,深度達不到教師的“基本要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高等院校相對于中學本身更強調獨立與自主,但學生學習的“零”主動直接影響專業基礎知識、創新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等能力的匱乏,進而導致自身硬實力不足,使其能否駕馭未來職業的風險大大加強。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在讀期間專注抽象理論的探討和學習,往往忽視了業務實踐的訓練和磨礪,對于開設的實訓技能課程不夠重視,結果產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現象,自身的含金量也大大縮水。
“無規劃不成大事”,當代大學生從中學階段的“一心只讀圣賢書”,到經歷千辛萬苦考入大學,之后便如脫韁野馬般放縱自我,忽視了大學校園這個進入職場的“最好準備地”。本科四年的光景是個體能力塑成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缺少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未來職業興趣的洞察,缺少核心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影響到大學期間的成長發展,也為未來造成自身就業困境埋下了隱患。
(三)態度存“病態”
當代大學生主要以“95后”為主體,有人將其比作是“拿著手機奔跑的草莓青年”,表現出“碰不得、擠不得、壓不得、摔不得”的思想意識特點;其在自我認知方面具有不確定性,缺乏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在遇到成功時會表現出過度的自信,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候則呈現出反相極端表現,這種脆弱性對其未來就業時具有“崩壞性”的負面影響。
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對人生的理想信念、對事業的長期規劃,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大部分只關注于短期的利益和如何進行高物質享受,缺乏對于高層次理想信念的追求;對于無論生活還是學習的態度都持“隨意”,缺少積極性,無法端正自我,往往“隨便”的結果是碌碌無為,進而導致面對擇業時工作對自身亦是“隨便”。
此外,學生在進入高等院校后容易迷失自我,心態逐漸產生迷茫和不安全感,加之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就業的壓力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的不確定性,使其內心困惑,精神迷失,表現出對未來何去何從“無知”的病態心理。
三、新時期下大學生的就業“預處理”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間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高校大學生的數量突飛猛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緊張的就業環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大學生的就業顯得尤為重要。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將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相結合,為大學生的學業和就業提供悉心指導,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就業”。[3]作為學生聯系最緊密的輔導員,不僅要在戰略上重視學生的就業預備期,更要在戰術上精準指導幫扶學生。通過一定的文獻查閱、資料匯總,實例研究,調查分析,可以將大學生的就業“預處理”概括為加強其“三關”建設。
(一)正向引航,擺正思想關
意識決定形態,思想指導行動。在新時期下諸多思想潮流交匯碰撞,很多消極不良的意識形態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傳播,另有部分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的認識存有偏差,這些都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包括對其擇業就業觀念產生消極作用。因此,當下需要樹立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用理性的眼光清晰地去看待不同的思想文化,[4]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關注民生、閱讀書籍、案例教育等逐漸樹立其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認同感。端正大學生對于職業的看法,不功利、不偏激、不一勞永逸,明確“不是凡是平凡的崗位就一文不值,也并非高大上的職位才有前途”的觀念,堅信只有在平凡艱苦的基層崗位上才能磨礪人的品格和意志,才能鍛煉個人的工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生動鮮明指出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之處,樹立價值觀的過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5]所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塑造大學生自我的就業擇業觀念,才能使其自身更加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另外需要充分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身處的環境,無論是小到專業學習還是大到行業態勢,把學生從依舊是“溫室里的花朵”的觀念束縛中拉出來。從學生步入高校的那一刻,通過講述專業的要求,發展以及現狀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理念,明確自身的奮斗目標,同時培養其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識,使之形成在激烈殘酷的競爭環境下只有“自強不息方能打破桎梏”的信念。在學生順利畢業之前的每一處學習生活都做到正向引航,擺正其思想,使學生成為意識與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二)強調內修,夯實能力關
牢固的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與穩定,當前“95后”大學生內在的“貨”或缺少或華而不實,應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扎實理論基礎,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知識課程都應認真學習,輔導員不僅要強調學生進行內修,也應做好監督員的角色。鼓勵學生在學有余力的同時學習其他一些學科的文化知識以提高自身的就業硬實力,務必摒棄“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明確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只有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功底,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另外倡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所言“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學生才能夠真正的汲取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并學以致用,“反哺”于自身的學習生活、今后的事業發展以及人格修煉等。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即“寬口徑、重基礎”,學生在多方面的理論知識苦下功夫,夯實自身實力,對于未來的直面就業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其次,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一方面輔導員需要重視學科競賽,及時發布競賽消息,多宣傳的同時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為更好地提前適應社會,了解社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利用寒暑假進行兼職實習或志愿服務,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夠提高其實踐能力,為今后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實現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充分指導,提升技能關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就業擇業也不例外,通過大量的事實經驗可以得出“能夠將就業技巧與方法運用妥當的學生更能自然順利地謀求到自己心儀的職業”的結果。因此大學生應當掌握就業擇業的相關技能,提高自身素質能力。例如通過就業指導課進行“投遞簡歷”技巧的指導,告知學生投遞簡歷時注重突出簡歷的針對性、真實性和時效性三方面;輔導員或班級組織開展“模擬面試”加強擇業面試的技巧,比如要做到“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尤為關鍵;突出自身特長達到加強信任度等。另一方面,在如今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及時做好企業招聘會、就業相關網站發布、國家或區域最新就業政策等信息的傳達,讓大學生盡早熟悉就業知識與形勢,盡快熟悉就業領域,避免慌亂無知、茫然出錯的局面。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這個重大現實問題的熱度不斷升溫,學生就業的“預處理”愈顯重要與必要。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新時期下的大學生只有越早牢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不斷夯實自身的軟硬實力,提高自我素養與綜合能力,才能在未來殘酷的就業環境中越顯優勢,搶占先機。同時高校輔導員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應當正確引導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6]積極探索與不斷總結,方能做到行之有效,多層次高質量的學生就業“預處理”。
參考文獻:
[1]李克強.2018政府工作報告[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uanti/2018lh/2018zfgzbg/zfgzbg.htm.
[2]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001).
[4]文大稷.契合個體需要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9-10+13.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6]蔡賢浩,桂署欽.立德樹人視野下高校輔導員職業素質能力及提升[J].傳承,2016(0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