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蘭
摘要:情境教學的引入創造了更高效的課堂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優化情境,通過情境讓學生將自身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聯系,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教學;優化策略
隨著教育事業的創新和改革,教師逐漸重視學生善于思考、自主分析能力的培養,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探究,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注重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發散自身數學思維,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逐步完成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答,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發展。本文將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情境的思考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和探討。
一、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在高中數學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忽視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學習意義不明確,形成數學無用論,逐漸產生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抑制了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師借助情境引入的契機,創設形象生動的數學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作用,推動學生靈活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算數平均數和幾何平均數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以下生活情境。有一個兩臂長度略有差距的壞天平,如今想要用其來測量某一個物體的質量,有位學生認為只要將物體放在左右 盤分別稱量一次,再將兩次測量的結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出物體的質量,你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閱歷,自主開展數學問題的分析和探討,聯系自身所學的杠桿原理,列出具體的數學式子,再逐步化簡得出結論,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進而引入幾何平均數概念的學習,利于學生準確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優化情境引入策略
在高中數學情境引入教學環節中,為了保證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教師應不斷創新情境引入的策略,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問題的解答中,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設置懸念的情境導人方法,讓學生產生疑問和不解,進而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比如,已知有7位學生來分一張餅,在不動餅的條件下,一位學生只切了三刀,就將這張餅切成了7份。學生在傳統思維邏輯的束縛下,往往認為只能夠切成6份,進而對其切餅的方法產生疑問,主動參與到實踐探究中,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創設積極活躍的數學問題情境,開發學生的智力。另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前后矛盾的數學問題情境。比如,在立體幾何證明題型的教學中,教師從一個角度來證明出兩條線相互垂直,再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展開證明過程,得出的結論是兩條線不滿足垂直的要求,形成兩者相互矛盾的證明結果,進而引導學生仔細回顧和分析兩個證明過程,發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例如忽視了相關數學定理的條件等,加深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最后,教師借鑒相關的情境導入教學經驗,將層層遞進、疑問式、反問式等多個情境引入策略進行合理運用,形成豐富的數學問題情境,保持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創設問題情境,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模擬現實事件發生的過程,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創新引入情境教學的策略,將設置懸念、疑問性、矛盾性等方法合理融人教學環節中,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數學情境教學模式,打造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課堂。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陳俊飛.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中的實踐策略探析[J].名師在線,2020(6).
[2]畢豐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J].成才之路,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