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
摘 要:數學是開發小學生智力水平,優化小學生思維結構的理性科目,關系著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其中,教學評價活動會始終伴隨著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發生,用來檢測小學生是否實現了有效學習,指出小學生的學習進步與現有不足,從而引導小學生以客觀、進取的心態去學習數學。為了更好得發揮教學評價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應用表現性教學評價,全面考察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來解決現實問題的遷移水平。本文將從設計復雜的評價指標、設計可行的評價任務、優化豐富的評分系統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任務、設計與實施
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活動一般是以紙筆考試為主的。小學數學教師會通過考試成績來分析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借此分析小學生的數學素養。然而,紙筆考試只能檢測是小學生在某個周期內的學習結果,以理論知識的內化效果為中心,難以全面分析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學習情感、學習心態以及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水平,所以并不能全面反饋出小學生的數學素質。而且,這種單一、片面的教學評價也會直接打擊小學生的學習信心,無法優化小學生的學習感受,使其逐漸降低了學習積極性。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以表現性評價來完善常規評價,全面分析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
一、設計復雜的評價指標
在落實表現性評價時,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便是表現性評價任務所要獲取的評價信息,由此確定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是小學數學教師落實表現性評價任務的基本依據,需要與常規的考試分數評價指標分離開來,關注的是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收獲,需從數學知識、數學學科能力、數學思維品質三個方向進行全面考核。在新課改下,教育部為了改變“雙基”教學問題,也及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課程任務,希望小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與之相對應的是,表現性評價任務的指標系統也要從三維目標角度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便于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各個指標分析小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現實問題時的素質表現,從而得出完善的評價結論。
就如在“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以“請以折線統計圖繪制你在本學期數學考試中所取得的考試成績”這一實踐任務展開了表現性評價,同時結合新課改所設計的三維目標設計了本課表現性評價任務指標。在“知識與技能”指標中,筆者會認真觀察小學生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操作過程,分析小學生是否可以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整理與呈現具體數據,借此分析統計現象,描述問題的現有情況。在“過程與方法”指標中,筆者會全面分析小學生在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的整個過程,通過變換統計題目來檢查小學生是否可以舉一反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標中,筆者會觀察小學生參與統計討論、數據分析活動的情感與心態,看一看小學生是否喜歡本輪實踐任務,然后引導小學生說出用單式折線統計圖呈現數據信息的優勢,檢查小學生是否能夠領會統計圖的美觀、精確、簡潔等特點。這三個評價指標可以讓筆者全面觀察小學生的統計分析行為,而且還從學生的意識與情感變化角度判斷了小學生是否真正取得了學習成功,所以可以很好地了解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取得了有效的評價信息。
二、設計可行的評價任務
設計可行的表現性評價任務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關鍵活動,直接反映著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表現性評價任務并不是根據某個數學知識展開的,而是在一個問題或者情境下進行的,需要小學生全面調動自己的數學知識經驗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小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可行的表現性任務,自覺參與應用活動,從而實時監測小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鼓勵小學生積極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模仿成年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小學生也會對表現性評價任務產生全力以赴、努力攻克的學習欲望,從而切實保證表現性評價活動的順利展開。
就如在“小數與測量”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要學習如何用一個小數去描繪物體的長度,感受小數在自己生活中的應用情況,能夠意識到數學起源于生活,并且會作用于生活。待本課教學結束之后,為了判斷本班小學生是否可以靈活應用小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筆者設計了一個“誰是大頭”這一表現性評價任務,鼓勵小學生利用“皮尺”這一測量工具來記錄自己與同伴的頭圍。為此,小學生需學習皮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測量頭圍的注意事項,及時根據實踐情況匯總統計數據。值得一提的是,本輪實踐應用任務不僅需要小學生應用“小數與測量”知識來進行實踐應用,還需靈活使用統計所學來歸納實踐數據,可以綜合反映出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如此一來,在問題的引導下,小學生就可以積極遷移所學理論,進一步感受小數知識與測量知識的應用要點,由此生成數學欣賞意識,感受到數學是一門實用的理性學科。
三、優化豐富的評分系統
評分系統是根據小學生在表現性任務中的意識行為表現進行等級考核的評價活動,可以據此得出評價結論。但是,在設計表現性評價分數考核系統時,小學數學教師要意識到小學生的解題行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就很難像紙筆考試一樣用簡單的分值去分析小學生的學習表現。如果只根據小學生是否正確解題來進行評分,那么小學生則會備受打擊,導致教學評價重新陷入“唯分數論”境地。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設計復雜而多元的評分系統,根據每一個小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全面的價值判斷,讓小學生明確了解自己在解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優勢與不足,從而切實發揮表現性評價的激勵作用。
就如在“幾何小實踐”章節教學結束之后,小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所學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與方法。因此,筆者就以“尋找生活中的幾何圖形,計算圖形面積”這一實踐任務組織了表現性教學評價,同時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指標,據此設計了評分系統。比如,如果小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測量幾何圖形的長、寬、高,且能靈活應用面積公式得出結果,則可在本指標中獲得“優秀”的等級評價。但是,如果這些學生不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不愿意與他人共享實踐方法,拒絕幫助其他人,那么則會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標中得到“不及格”的等級評價,甚至可能會因為過于自私、冷漠而接受一定的批評教育。然后,根據小學生在幾何實踐中的行為表現,則可根據“過程與方法”指標進行相應的等級劃分。這就可以讓每一個小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智能優勢,客觀指出小學生的現有缺陷,從而促使小學生積極改正。如此一來,學生不僅不會被評價結果打擊,反而還會在評價的激勵下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從而切實優化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表現性評價可以更好地保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樹立知行結合的學習意識,通過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來豐富自己的解題經驗與遷移體會,從而切實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完善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切實優化教學評價結構。
參考文獻
[1]繆敏珠.表現性評價在小學數學活動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8.
[2]池雅娟.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3]姚劍強,黃麗娟,吳衛群.例談小學數學表現性評價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7(0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