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云
摘 要: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關鍵,是促進我們自身專業發展的最高境界,可通過課程內容二次開發、選擇、重組、拓展,開發出更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期間,要嚴格遵從區域性與綜合性原則,并強調課程內容實用性、實踐性、創新性,以滿足課程開發要求。
關鍵詞:物理;課程;校本化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是為學生準備的,目的在于發展他們物理學科素養,幫助他們獲得更多學科學習體驗。從目前來看,國家課程的實施比較被動且相對機械,課程內容是不可擅動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難以發揮自身主體性,很容易陷入到教條化教學局面,令實際教學中國家課程實施失去活力。針對此,要重視物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一、重編國家教材
站在國家層面上設計的書面計劃,是面向全國所有學生的。為了能夠讓國家課程更符合本校學生學習需求,要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對教材進行優化設置。首先,在重編教材時,要充分考慮本校校情,對學生學習能力、認知風格、思維方式等做一個相對全面的分析。同時,要對原教材中背景信息、習題等內容進行校本化設計,以體現教材的個性化設計。例如,在對教材進行重編時,可根據本校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的情況,讓各個章節中綜合實踐板塊得到普及。其中,在《壓強和浮力》章節編排上,可增加一個“制作密度計”綜合實踐板塊,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素材,完成綜合實踐任務。其次,在對課程結構進行重編時,要改變以往課時安排的固定設計,保證其學程具有一定彈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除此之外,在教材重編時,要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同時,嚴格遵從主題內容和項目學習并重的課程結構設計形式,增設課堂實踐、實驗類項目學習板塊,豐富教材的編排。
二、設計課程內容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其內容進行統整十分重要。為保證課程內容符合本校實際,建設一套利于學生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核心素養養成的課程,需將課程內容具體設計成兩個部分。其一,是主題內容,主要是圍繞物理國家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物態及其變化》、《物質世界的尺度、質量和密度》、《物質的簡單運動》等單元內容。對于這部分單元內容的優化設計,不能只是簡單的進行增減,要有針對性的減少瑣碎內容分析,增強各個單元知識點間關聯性,以保證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能夠有所提高,實現素養的最大程度提升。其二,是項目式學習內容,在對這部分課程內容進行設計時,要重視結合物理學科教學內容,增設一些真實的問題情境,并以項目操作手冊方式由簡到難呈現各個子項目內容。在學生自主進行項目學習時,鼓勵他們構建一個自己的成果庫,主要用于展示自己的圖片、模型制作等學習成果,通過項目體驗獲得關鍵能力。例如,我在《簡單電路》章節內容教學時,對國家課程進行了校本化設計,改進了原有“短路”演示實驗內容,提出要用干電池、裸導線、開關、小燈泡、寬4mm鋁箔紙窄條進行實驗,借助鋁箔紙獨特性,讓實驗現象變得更為明顯,增強學生項目體驗。
三、建構課堂教法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還要注意對教法展開構想。在課堂教法實際建構中,要根據課程中社會實踐、概念課、原理課、復習課等教學內容,集思廣益,比較、探索最適合的教法。如實驗操作、理論聯系實際等等。對于國家課程校本化設計中教法的建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時間構想。同時,在教法建構期間,要善于觀察、發現教法的具體實施效果,研究出能夠幫助學生攻克學習上困難點的教法,通過反思和經驗積累,一步步完善教法的構建,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最終目標,使國家課程更符合學校學情和學生學習需求。例如,我校在物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改變了以往新內容與練習相配合的傳統教法,開始嘗試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能夠自主得出一些結論。在教法建構期間,通過不斷探索,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還逐步完善了體驗式教法、主題式教法的構建,形成了一套符合校本化實施的教法。
四、重構教學評價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踐中,還要重構評價。對于評價的重構,應注重根據國家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評價內容,設計出更為具體的評價指標。如在預定能力目標上得到發展;器材使用合理;應變能力強;能利用各種時事等,并用成長記錄袋、電子檔案等記錄評價結果。同時,在對教學評價進行重構時,要構建一個形成性評價資源庫,主要是在日常教學中記錄學生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素質指標,以階段性評價方式反映他們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另外,在對教學評價進行重構時,要注意開發多種評價工具,可以是課堂觀察表,也可以是問卷調查表,進而實現對學生是否達標的準確測試。教學評價,是讓國家課程轉變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重要要素,要在實踐中積極完成教學評價的重構。
綜上可知,我們作為課程實施者,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站在課程視角推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之前,先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對物理國家課程實施進行調查,再優化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法、教學評價的整體設計,形成一套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開發策略,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群,張萍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三種基本范式[J].中小學管理,2015(11):22-23.
[2]李明瑋.課程校本化:物理教學內容的創生[J].新課程(綜合版),2010(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