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萍
摘 要: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國家提出了進行素質教育的大政方針,確立新的教學目標,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生物作為理科學科之一,能夠幫助學生獲取基礎的物種知識,了解簡單的生物學理論,對于學生科學觀價值觀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將簡單闡述在培育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幫助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提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創新性學習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要求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高中生物作為高中生必須要掌握的科目之一,能夠幫助學生拓展相應的生物學知識,對構成整個世界的生物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幫助學生提升相應的綜合素質。在生物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培養創新思維,進行創新性學習,已經是廣大高中生物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1、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生物學習中的必要性
創新性學習的說法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上產生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吸收課本和教師教授的知識,自行對知識進行重新概括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疑問,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得到額外的知識或者思維角度,對知識有一些新的認識和理解。[1]創新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建構和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關注對于知識點的綜合應用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同樣也是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學生在進行創新性學習的時候,需要學生對已有知識能夠熟練的掌握運用,在原有的知識背景上進行拓展,這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學生要進行創新性學習,還需要對于知識體系有整體的思考,需要學生主動對學習的知識提出疑問,被動的等待式學習無法培育出創新的思維模式。[2]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在探索的過程中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在探索到知識的時候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這些都是保證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有利因素。因此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2、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體現
創新性學習在課堂上的表現主要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延展性。從自主性來說,創新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老師上課的講授對知識點加以理解,在課后通過大量的習題進行鞏固。這種方法雖然對于提升學生的成績而言有效,但是對于學生掌握知識點而言其實效率很低,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懂的地方在做題時依舊不會,對于不能理解的知識點掌握依舊主要依靠記憶,這就使得考試時一旦遇到一些需要簡單思考的題目學生就會手足無措。[3]而創新性的學習正是要加強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點后能夠對知識點進行充分的探究,幫助學生盡快的掌握知識點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此外創新性學習的特征還體現在實踐性和延展性上。在學習遺傳定律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對自己和家人的血型進行調查,運用遺傳定律根據長輩的血型推導下一輩的血型,再與調查的結果進行比對,從而將遺傳定律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能夠理解遺傳定律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同時創新性學習還體現在學習的延展性上,即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發散思維將不同的知識進行有機的串聯,從而幫助學生研究規律,發現內在本質。還是以遺傳定律為例,在孟德爾雜交試驗中,通過豌豆實現對雜交基因的探究,再通過這一特例,研究遺傳規律的普適性,從而運用到其他生物的遺傳研究中,獲得遺傳的基本定律。
3、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生物學習中實現的途徑
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性思維,首先就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所有的新理論都是在不停地追問中產生的,學生只有學會自己提問,才能夠發現所學知識之外的內容,在解決問題的途中進行思考與學習,從而獲得新的思想或者方式;其次還要求學生學會動手實驗,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的現象可以通過實驗觀察獲得,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4]學生要想對所學知識加以創新,就必須必備實驗能力,學會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生物是一門科學,需要以實驗作為理論依據,而實驗能力就是將猜想變為理論的唯一途徑。
總結:生物是所有高中生必須掌握的科目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進行創新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對事物的新認識和新思考,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是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建輝.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創新性學習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23):31-33.
[2]陳超.新課改下構建高效和諧高中生物課堂教學[D].河南大學,2012.
[3]王秋玉.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
[4]張曉暉.創新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