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瓊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再次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的共性是“綜合性、實踐性”;獨特個性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程定位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獨當之處。隨著教育深化的改革和發展,素質教育已經深入人心。語文是一門工具性非常強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言的表達能力是包括聽、說、讀、寫、看等的一種綜合能力,所以既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又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用能力 策略運用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不光是學習與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表達的課程。語文的課程的本質就是學習語言的運用。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語用教學的開展就是語文課堂范圍的很好拓展。引發學生對語言運用的思考,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探索。
一、 小學生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的意義
新課標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重視和提高小學生語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使學生能掌握和運用基本的語言方法和規律,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樹立自信心,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主動探索語文課本中的相關知識及拓展,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擴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激發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自己敘述課的內容,實現語言文字運用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拓寬,實現新課標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對策
(一) 精煉知識,貼近學生,強調整合作用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材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改變,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標,可以巧妙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愿意參與其中,從而產生極大地學習動力,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科學化、多元化以及趣味化的教學目標。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主要目的是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是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得到發展,使自身的素質得到提高。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怎么在課堂教學中去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創新,以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來激發和擴展學生的思維。
(二) 擴寬環境,實踐活動,加強文字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新課標提出了要將語文和實際相結合,教師要積極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在活動中有所感悟。使學生在開放、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學會自主思考,教師要發揮起主導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使之形成代入感,從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三) 讀寫結合,評價體系,重視激勵性
對語用型課堂來講,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要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有正確的引導。通過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增強自己對語言的理解。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語用能力,讀是基礎,寫是繼續發展。二者結合在一起,是將語言的運用落到了實處,讀寫訓練要與教材相結合,使學生的生活和教材緊緊聯系在一起。評價體系在新課標中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環節,通過評價體系,教師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反省和更加全面的進行總結,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體系從而對教材進行分析,學生可以通過評價體系進行自我總結和自我分析,增加自信激勵自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培養,注重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和熱情的激發,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的展示自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所在,提高語文綜合素養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龍啟. 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34):84-85.
[2]汪小衛. 淺談情趣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6(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