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文
摘 要: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符合學生未來個人發展的需要,也順應當前社會發展趨勢,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本文對核心素養提出背景、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課堂中的實踐做了一定的研究,在教學過程中的層次化、整體化、主題化、問題化和情景化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探討,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基本素質 社會發展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1-0070-01
1.提出背景
當前社會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上唯分數論,而學生的道德水平的關注顯得很少,學校的道德上水平建設也幾乎為空白,當前社會上的一些公民素質差的表現如自私自利、懶惰、不求上進、傳播謠言等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需要進行糾正和約束。同時在國際上“核心素養”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早,并且發展較為完善,一方面是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核心素養”的重視,同時也是一個國家順應歷史潮流,培養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戰略,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核心素養的內涵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是關于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
3.課堂中的實施
(1)課堂教學實現層次化
層次化教學就是根據班級的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比如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A層次的學生設置難度較大的題目,對B層次的學生設置難度中等的題目,對C層次的學生設置難度較小的題目,調度每個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進步,從而達到整體水平的提高。
(2)課堂教學體現整體化
學生面對的是真實的世界,因此對于學生認知的培養不能停留在局部的、片面的角度,而是需要培養學生的整體觀,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現實的實際問題總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對學生的滲透整體觀,培養學生解決整體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遵循的是非線性路徑,是一種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過程,因此根據該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按照整體概念到具體的規律、原理再將其整體應用到實際的教學邏輯。
(3)課堂教學突出主題化
所謂的主題話教學就是將各科的知識點進行串聯,縷清各前后知識點之前的縱向聯系,讓學生清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脈絡架構,與整體化教學形成的橫向整體概念相呼應,將整個課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不同角度進行審視,形成完整、立體的理解。對于主體化教學,最為關鍵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并掌握知識點之間的縱向聯系,通過這個縱向聯系使松散的知識點形成完整的有邏輯深度的主題。
(4)課堂教學傾向問題化
所謂問題化教學就是提出不斷環環相扣的問題并一個個解決這些問題,以達到學習知識,深刻理解知識,最后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架構的過程。所有的學習都是從解決問題開始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深入探索,不斷尋找方法,不斷擴展思路,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和應用并不斷尋找新方法的過程。問題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在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不斷整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自動構建知識點之間的縱向和橫向邏輯網。
(5)課堂教學注重情景化
情景化教學是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它是將抽象的、符號化的知識轉換成形象的、生動的、實際的場景,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學生中存在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課本知識和生活問題不能有效連接起來,兩者總是出現很大的鴻溝,很重要的原因是情景化教學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通過實驗操作、組織班級活動、組織社會實踐等各種真實場景,不斷將所學知識同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
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對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符合學生未來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的層次化、整體化、主題化、問題化和情景化幾個方面記性了詳細探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鳳玲,蔡玉森.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09):97
[2]任彥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困境及培養路徑探索[J].學周刊,2019(12):64
[3]李永梅.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