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芳
摘 要: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即是對社會兩大規約力:道德和法治形態及其對社會作用方式等的論說。因此,課程設立的初衷即是增強學生對社會運轉方式的認知和社會認知能力,課程教育即應以此初衷為圍繞的核心。而該如何展開有具體模式的落實亦便成為課程教研的重點問題。本文便就此問題做出分列: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連接解讀、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解讀、與情境模擬演繹相結合解讀三方面的闡述,以最大限度上使學生明晰道德與法治的社會生活作用形式,而為其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奠定堅實的根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社會認知能力;培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立的基點便在加強學生對由道德和法律締結的社會的認知,但是教材中所呈現的原理性內容并無法靠其一己之力實現此目標,而只有與切實的社會、生活事例相結合,與學生親身的實踐實驗相聯系,學生主體才可真正理解原理,并將其對應于實際。因此。
一、與社會熱點事件相連接解讀
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向的是整個社會,因此,在此“整個社會”的內涵下,則是社會中發生的形形色色熱點事件的外延項。學生必得從此外延去解讀內涵、驗證內涵,才可真正理解內涵。對應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是社會熱點事件之于教材原理的解讀作用,而現代發達的網絡信息傳播條件亦為前者的獲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例如,在《珍視生命 守護生命》一課“生活難免有挫折,發掘生命的力量”一部分的教學中,為讓同學們深入明晰“我們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看待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得意時,挫折使我們更加清醒;失意時,挫折使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等正視挫折、珍愛生命的道理,同時明晰生命道德在社會所有道德規范里的核心地位,我則給同學們列舉了17歲男孩跳橋的社會熱點事例。在介紹事件內容之后,我則讓同學們去分析這位男孩所遭遇的挫折及其背后所沒有履行的道德規范,如,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被學校批評、被媽媽批評,在此過程中,在學校和媽媽的立場而言,其因為沒有履行好作為一個學生和兒子應有的遵規守紀、孝順聽話的道德,所以,導致兩方皆有不滿。但男孩最后的極端處理方式相對于未履行這些道德規范而言卻更嚴重備至,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人本社會,珍愛生命的道德是一切社會道德的起點與核心,沒有它,再多的社會道德只是徒具形式而無法真正發揮其使生命更美好的初衷作用,就像任何外在道德的加附在跳了橋的男孩與其父母、學校面前瞬間變得毫無意義一樣。此便通過對生命道德的地位定位深入解剖了社會支撐力之一——道德存在的最本質目的,提升了對社會的認知能力。
二、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解讀
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熱點事件大多從網絡媒體的報道中得知,而身邊人、身邊事卻鮮進入到其關注、觀察與分析行列,而能夠代表學生真正社會感知力、認知能力的卻恰恰是其對身邊周圍生活的認識程度。因此,除卻“遙遠”的社會熱點,在學科課程之社會認知能力的培育話題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近距離”的實際生活。
例如,在《“我”和“我們”》一課“集體生活成就我”部分的教學中,為讓同學們切實認識到人的社會屬性、個人成長之于社會集體參與的不可脫離性,在講解“集體生活可以培養我們負責任的態度和能力”、“集體生活可以培養人際交往的基本態度”等原理內容時,我便列舉了同學們的身邊事作為范例,如,從初一開學到現在一直被連選為班長的××同學的一路成長離不開他個人的努力,但同時亦離不開班集體給他的信任和機會。班長作為教師進行引導教學與班級管理的好助手,作為老師和其余同學之間的樞紐點,工作的需要促成自己的責任心、促成自己人際協調能力與正確人際交往態度的形成,促成自己的優秀。集體的平臺與個人的努力是他的成長與集體的成長的兩大不可或缺的要素。除此,我還給同學們列舉了身邊一些思想觀念落后的老人事例,剖析了造成思想落后的與現代社會此大集體相脫離的根本原因等。此將大大促進同學們對人的社會屬性、集體屬性及社會集體發展與個人緊密相連的認知。
三、與情境模擬演繹相結合解讀
在對社會熱點、周圍生活的關注之外,依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理,則還不應忽略切實的動手、動腦、動身實踐對理論認知的深化作用。即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真正提升的標志在于思想水平提升基點上的實踐落實程度。因此,在有客觀條件限制的教室教學權限內,教師應通過情境模擬演繹來輔助解讀課程原理。
例如在《網絡生活新空間》一課“合理利用網絡”部分的教學中,在結合“習近平縱論互聯網”之“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等的社會熱點與身邊例的解讀之后,同學們關于網絡社會及其應有規則的認知已經初步成形。在此,為保障其將此落實至實際的網絡參與活動中,我則組織同學們進行了一場以“網絡規則我來行”為主題的情境演繹模擬活動,即由我來指定上網目的,如“查找閱讀一篇關于網絡發展的文章,而后在評論區留言”,而讓每一個小組內的學生代表來操作,我和其余同學們則據其“是否有關閉、瀏覽自動彈出的不健康信息”、“評論是否文明”等指標對其網絡規則遵守程度進行打分。通過此親自的實踐與實驗,將使其在對網絡社會秩序與規則的認知基礎上,充分發揮理論認知指引實踐的功能。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道德”與“法治”此兩大社會結構力的論述,因此,亦是對學生進行社會認知的指引,而與社會熱點、實際生活、情景演繹相結合的教學將使學生更增社會認知、更提社會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石志玲.怎樣上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J].文教資料,2019(13):192-193.
[2]陳忠惠.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在初中有效融合的文化視野[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