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忠
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在教學中都得到發展。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更多的互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讓課堂生動活潑,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結構。
關鍵詞:課堂氛圍;心理環境;個體差異;人際關系;高效課堂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教育在提高,經濟生活日趨全球化,英語已成為世界各國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中學英語教學是培養公民英語素質的重要過程。因此,為了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教育科技的進步與提高,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創設良好的英語教學氛圍才能夠把英語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現代英語課堂教學要求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國家建設人才,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課堂氛圍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種心理環境,影響著課堂上師生的思想情緒、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諧的課堂氛圍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它要求教師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師生之間民主平等。課堂內既應該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應該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使課堂充滿生氣與活力。如何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呢?
一、以人為本,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
學生學習的主體,也是自身發展的主體,而學生的發展又是有差異性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在教學中都得到發展。教師要在課堂上創設更多的互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讓課堂生動活潑,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結構。比如,在英語教學中都要評講作業,我們可以復習所學內容,公布答案,讓學生討論答案,提出在討論中沒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最后再講解,有的放矢,既減輕老師滿堂講的負擔,又尊重了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
高2014級是我所教的班級,高三時,我就大膽采用了討論式英語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特別是在最后臨近高考時由于時間緊,我減少了課堂討論的時間,學生竟要求多點時間討論,這說明他們已經嘗到了討論式教學的好處。在2017年高考時,這個班取得了理想的英語成績,尤其幾個學生由剛進入高三時的80多分,漲到高考時130多分。充分說明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有效的課堂活動、課堂氛圍,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同時老師又主導課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收獲是多么重要。
二、根據實際,確立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目標
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學師生良性互動。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對知識的領悟能力為依據。教學目標一定要符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使課堂教學既不在“現有發展區”回還往復,令學生生厭,又不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望而卻步。同時,教學目標既要有知識方面的、又要有情感領域的,以培養學生各種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品質。
三、富有情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熱烈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是衡量課堂氛圍的重要標準。在課堂上,教師優雅的外表、充滿愛心的笑容比任何豐富的學識更有助于感染學生,渲染氣氛。因此,每節課前教師要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在課堂上努力做到情緒飽滿,富有激情,以自身良好的情感和表達方式去感染學生,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洞察學生的心情,并作出恰當的情緒反應。
四、創設教學情境,注重啟發式教學
創設一個與學生經歷過的相似情景,既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創設和教材有關的情境可通過再現生活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不同途徑。記得李陽在我們學校操場上的一次演講,他想激發同學們學習英語的動力,當時他讓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回憶父母對他們的點點滴滴,他用質樸的語言煽情,同時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好多學生都泣不成聲,這種情景就是最佳的對學生有感染力的情景。好的情景只是高效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主導課堂,使學生在迫切要求學習的心理狀態下自己思考、自己解決、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
五、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課堂氛圍是班級人際關系的反映,受班級人際關系的影響和制約。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首先,教師應努力建立和諧、融洽、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以便于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老師要克服專制的家長式作風,廢止強迫命令,杜絕懲罰、體罰,努力避免使學生產生冷漠和不滿情緒。其次,教師應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之間的關系,努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友伴關系,使同學之間相互了解、信任和幫助;同時努力創設條件,增加交流機會,促進相互了解,取長補短。比如,晚會、郊游等活動都會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建立友誼;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建立和諧同學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安福,張洪泰教育心理學導讀[M].1997
[2]章志光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曹加明走向成功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