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君
摘 ?要:現代化的課程運作不能再是高度統一、單一模式化的體系,而應向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多樣化,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學勞技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通過勞技課的教學實現以勞增智、以勞輔德、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基于勞技教育的經驗,開發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綜合實踐課程,突出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勞技教育;綜合實踐;課程開發
勞動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自身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的教育和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新課程,新課標,新理念貫穿著小學勞動與技術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教育正是把過去整齊劃一的課程結構轉變為開放的多樣化的課程結構。在綜合實踐課程開發過程中確立教學相長、教學組織多樣化、教育內容信息化等現代課程觀。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教師是學生綜合實踐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合作者,而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則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實踐、主動探究的過程。在課程內容上需要貼近生活,課堂上盡可能地創設和諧的氛圍,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勞技教育課程呼喚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強調學生的耳、目、手、腦并用,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興趣,是進行創造教育的先決條件。實踐是創造思維的基礎,所以應該努力把勞技課教學實施為活動教學。因為,活動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學生的主體活動,是一種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而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因而,這樣的課堂,能夠把傳授知識與啟迪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把常規訓練與創造性智能訓練結合起來,把創造想象和創造實踐結合起來。在生活與勞動教學中,要善于啟發想象,努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學生通過想象,創造出了比范例更實用,更美觀的布袋。“動手”是學生理解知識,將知識技能內化的過程,是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設計展示的過程,是學生肌體協調訓練的過程。從而使設想成為現實,使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創造能力。
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不在于給學生灌輸和傳授多少知識,而主要在于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特別是要把學生的人格、情感、審美、行為等素質的發展均納入課程目標的范疇來設計、來實施,以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綜合實踐課程目標涉及豐富的發展領域,而其中態度、情感、技能的發展尤為突出。為此,我們努力建構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與創新的活動機制。充分重視學生對大自然的體驗,對社會生活的體驗,重視觀察、實驗、操作等體驗性和探究性的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而是在時間、空間兩方面都具有廣泛的聯系。因此,我們明確規定教師在綜合實踐課上必須大大增加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以營造創新氛圍。我們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并給以充分的時間,或動手操作,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像,或相互爭議,以理服人。培養起遇事好問、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別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養成對問題、新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具有批判精神。既要學會又要會學,讓實踐課處處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建立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我們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種種表現進行全面評價,以形成評價目標和評價手段多樣、評價方式靈活的評價體系。評價的發展性就是要著眼于挖掘和發展學生自我評價的潛能。在實踐后,不可忽視學生的自我總結環節。學生在每次活動后都要進行記錄、寫日記和心得體會、撰寫調查報告和收集各種形式的實踐成果,并搞好交流,升華學生的認識。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關注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關注學生發展中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不斷調整教育教學評價策略,及時準確地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取得學生的主觀認同。并從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高度,讓學生在課堂觀察、開放作業、專題匯報、個案調查、實際操作等評價過程中扮演主角,教師則注意充分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以及社會的反響,獲取全面的更為詳實的反饋,以客觀地反映和鑒別學生在學習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有新的發展,特別是對有創見的學生,更應該對他們的學習給以充分的肯定和評價。
皮亞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貯備記憶,是在于創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學者。”基于勞技教育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輔相成,著重于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獲得,以追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融合的價值取向,真正地培養既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又具有樂觀積極的人文情懷的人,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自然和社會,而且能認識自己,不僅使自己能主動適應社會,而且能夠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