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良來
摘 要:聽懂數學課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前提,但是學生如果只是停留在聽懂課的程度上,是不夠的,還要會用數學,能解數學題。但是,教學中發現,“懂而不會”現象已經是學生數學學習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因此,研究“懂而不會”現象的形成原因,尋求消除或減少這種現象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析
影響高中生數學“懂而不會”的因素很多,但教學是兩個方面即教師和學生,下面筆者從這兩方面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分析。
筆者在上完直線的方程幾種形式后,練習了幾道能根據條件直接帶入求出直線方程,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每種形式的局限性,學生表現都聽懂了,下面給出例2.
1. 課前沒有充分的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些同學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即使有預習的習慣也是走馬觀花,沒有為聽課找到重點、難點。這樣聽課比較被動,影響效率。沒有聽好課,甚至沒有聽懂課,這樣解題出現問題,甚至不會解題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進而能夠主動聽課,提高聽課效率,最終‘減少“懂而不會”現象。
2. 課堂效率低
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課堂僅僅是“聽”,聽到什么,收獲什么沒有保證,沒有深度學習。是造成“懂而不會”現象的原因之一。學生聽課主要是通過課本上和課堂上取得數學知識和能力,因此聽課是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只有正確掌握聽課的方法,提高聽課效率,才能真正把課聽懂。
3. 沒有重視及時復習,鞏固新知
“上課聽懂了,原以為就會了,放學后也沒有再去及時回顧,再來做題的時候又不知道怎么做了。”顯然學生沒有把復習當回事,缺乏及時的復習鞏固,沒有真正的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新學的知識是最容易被遺忘的,學生必須及時進行科學有效的復習進而牢固掌握知識和方法,從而形成能力。
教師方面:
(1)知識點老師的“講”與學生的“懂”是兩張皮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學生的懂而不會埋下隱患。教學片斷1這種問題教學應該是重點和難點,直線方程形式多,都有局限性,學生容易混淆,表面看似聽懂,實際沒有掌握,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應該邊講邊練,講一個難點,練習一個難點,再給學生時間理解和消化,最好小組討論,優生帶動學困生。
(2)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
教師上課考慮教學進度等原因大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直接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讓學生記住,并配以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這種教學模式在短期內確實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事實上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公式的理解不深刻,只是簡單地模仿運用,時間一長就會遺忘。老師應以學生的理解為標準,重難點上花足時間,勿以數量代替質量,甚至讓學生多說,多小結。
采取相關措施:
(1)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支配個體自身學習、記憶和思維行為的技能,解題教學需要學生認知策略的支撐,在遇到問題時,教師多啟發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幾個小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以轉化成怎樣的問題呢?解題后還可以反思:本題考查那些知識點?本題還有其他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可以監控解題方向。數學教學中,“問題”是引發學生思維與探索活動的向導。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動學生的思維,并使學生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形成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從而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策略。
(2)增加學生的活動經驗
數學教學中,主體地位體現之一就是給學生機會,讓他們有活動經驗,激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的基礎上,自我建構數學,使他們經歷知識、方法形成的過程。然而,當今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斬頭去尾燒中段”的現象還相當普遍。有不少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性質)教學時,對新的概念(性質)產生的必要性及其產生的價值避而不談,只是簡單地拋出現成的結論(甚至連概念的建構過程、性質的推導過程也加以拋棄),然后通過大量簡單機械的練習來“鞏固”知識。這種教學,學生哪有體驗?又怎么能夠理解概念(性質)背后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又怎能叫做“懂”呢?這樣的教學,學生除了會解幾道直接運用概念(性質)的簡單題外,怎么可能靈活地運用概念(性質)來解決問題呢?因此,解決“懂而不會”問題的關鍵,就是教師要在高一、高二階段認真地上好新課,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核心概念(因為這些核心概念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數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真正地“懂”得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領會數學所特有的思想方法。
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生只有去思考,理解數學才有可能,完整的數學認知結構和良好的數學認知策略才會產生,著才是消除“懂而不會”現象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梁洪昌.高中數學課堂導入案例分析[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9(04):22-24.
[2]吳國強.高中數學探究課堂的案例分析與反思[J].中學數學,2018(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