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則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的集中體現,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了解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能夠促使其深入的了解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差異,更好的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深入的了解英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文化視野可謂是一舉多得。為此,文章嘗試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策略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求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多元化的英語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周小娟(1989.1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道托鎮中心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一、小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現狀及重要性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靈活應用英語知識的能力。當前,大部分小學的英語教師對于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持肯定態度的,其普遍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相關工作的實施卻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首先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概念,在教學中缺乏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而且許多小學教師自身也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教學中沒有優秀的案例可供參考,因此其即便是有心想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其還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國際化視野,這樣不僅對于學生當前的學習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以后進入到高年級,學習更加復雜的英語知識時,也能夠更好的理解英語知識與漢語知識之間的差異,更加順暢地表達自己觀點,在生活中靈活的應用自己所學習的英語知識,這樣也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策略
1.準確把握跨文化教學目標。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內容是比較簡單的,其教學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復雜的英語知識,關鍵在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其愛上英語這門課程,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缥幕浑H意識的培養實際上與小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紀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即使想要傳輸復雜的跨文化內容,學生可能也難以有效的理解。所以說,小學英語教師應當準確把握跨文化教學目標,從知識、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三方面入手,使學生能夠理解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知識。如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其應當掌握的知識目標就是掌握一些簡單的問候語和告別語等,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來說,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其知識目標則是掌握中西方基礎的餐桌禮儀及打電話用語等。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目標存在差異,同時情感目標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學目標不明確可能就會導致英語課堂上本末倒置,這樣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的作用也難以有效的發揮。
2.創新英語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英語課堂上也出現了許多新型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法、分層教學法以及情境教學法等,不同教學方法的應用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認知的培養都產生了截然不同的作用,而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時,教師也需要積極地與時俱進,創新英語教學方法,展現文化的魅力,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知識,豐富學生的思維認知。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有較大的差異,學生的慣性文化思維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學習英語知識,了解跨文化內容,筆者嘗試借助情境教學法,豐富學生的認知。如在教學中,筆者曾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了role play,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等,如學生在學習與餐桌禮儀相關的單詞和短語時,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模擬去朋友家做客就餐的情境。除了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外,筆者還嘗試從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方面,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們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如在班級里創設英語角,給學生們提供表達英語知識的機會。
此外,在創新英語教學方法時,教師還需深入的挖掘和利用教材知識,找出小學英語教材中各個單元之間的關聯性,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差異,靈活的調整教學內容,輸出英語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認知,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積極性。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應當做好培養其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準備工作,在日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英語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為學生以后深入的學習和感受英語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佩筠.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潛移默化[J].新課程(上),2017(0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