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摘 要】本文立足于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這一現狀,結合國內近幾年發生的留守兒童典型事件,從分析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體系現狀入手,圍繞監護模式、監護委托制度及監護主體的責任,對當前留守兒童監護體系進行全面梳理。進而分析我國留守兒童出現的法律原因和社會原因,探討我國留守兒童問題折射出的立法缺陷,并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提出改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的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監護缺失;未成年人
1留守兒童監護體系現狀
1.1父母責任的規定過于寬松
我國《民法通則》將父母列為第一順序監護人。在權利行使方面,僅在《婚姻法》中規定父母有教育撫養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未就此問題做出更為詳細的規定,很難體現出父母與其他監護人的本質區別。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應負有更多的職責,但由于我國法律對此未加以強調,現實中產生了許多問題,如有的父母任意推卸責任、子女被遺棄、留守兒童大量出現等。這種立法上的欠缺與模糊直接影響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的效果,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1.2監護委托制度不健全
首先,在農村地區,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家里負責照顧老小的多屬老弱病殘,許多人僅能照顧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重養輕教問題比較突出。
其次,在監護委托中,委托的只是監護職責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委托監護人并不能取得法定監護人的主體地位。在發生侵權時,委托監護人往往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們會被認為未履行好職責,另一方面,法定監護人又不在孩子身邊,這就導致他們會經常處于法定監護人的位置上,造成權利與義務的失衡。
1.3監護能力的認定標準過于原則化
首先,對認定監護人監護能力的主體沒有作出規定。是由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單位、民政部門,抑或是由法院加以確認,法律對此并未予以明確。雖然習慣上由上述單位對監護人的監護能力加以認定,但不同認定主體依據自己的判斷,可能造成確定的監護人不一致。
其次,對監護人監護能力的認定標準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監護人的身體健康情況、生活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生活方面的聯系程度,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人們的評價標準可能會出現差異,尤其在涉及自身利益時更會出現偏差。
再次,在確立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時,其立足點僅考慮的是選擇一個健康、能照料未成年人生活的人來承擔監護職責,并未考慮被監護人的想法。這在本質上體現的是對未成年人意愿的忽視與不尊重,也與《兒童權利公約》中所確立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背道而馳,應當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2.留守兒童監護問題的產生原因
2.1較差的家庭經濟條件
由于大多數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低、技術水平低,他們的薪資待遇也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孩子在城市上學的高昂費用他們根本負擔不起,所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交給他人代為照顧。
2.2現有法律規定存在立法空白
第一,缺少臨時監護人的規定。如果將臨時監護人規定在法律中,讓臨時監護人在被委托監護人無力履行監護職責之時代為監護,可以有效防止留守兒童無人監護的情況出現,能起到切實保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第二,沒有對監護人進行監督的規定。缺乏監督的權力是不受制約的。委托監護人侵犯留守兒童權益的事情時常發生,而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對監護人監護行為的監督做出任何規定。第三,沒有關于對被委托監護人任職能力和任職資格排除的規定。我國法律沒有詳細地規定確定被委托監護人有能力擔任監護人的具體措施和方法。第四,現有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沒有對監護人的監護拒絕權、監護辭任權等權利作出規定。
2.3社會制度存在缺陷
受制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受到了一系列的不公平待遇,間接上導致了留守兒童的產生。由于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面向城市居民的,在戶籍、醫療、教育等許多方面受到種種限制,只能選擇把孩子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最終損害了留守兒童可以同城市兒童一樣享有的的權利。
3.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保護的對策建議
3.1完善留守兒童法律保護機制
(1)借鑒親權制度,強化父母責任。由于我國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采取的是大監護模式,將監護與親權合二為一,對二者未加以區分,導致“在競合時呈現權利與職責的雙重表現”,`無法對父母監護的職責范圍作出合理界定。父母在未成年子女身上的權利表現為居所指定權、子女返還請求權、懲戒權、許可權、身份行為以及身份事項的同意權和代理權,并負有損害賠償的義務。親權一般應共同行使,在父母一方因親權行使障礙而無法共同行使時,也可由一方單獨行使。從出發點來說,強調父母對子女的照護,而將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的監護視為一種補充,其監護制度更加側重表現為一種社會責任。以法律手段對父母子女關系加以規制,切實保護留守兒童利益。(2)完善監護委托制度。由于我國對監護委托的規定過于簡單,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撐,因此,應首先從法律體系的架構入手,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促進監護委托制度走向規范化,以實現對留守兒童的有效保護。(3)拓展社會救助制度,嘗試家庭寄養監護。我國的兒童福利事業屬于補缺型的社會福利,服務對象比較狹窄,保障體系不健全,尚未覆蓋到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國家應當擴大兒童福利的覆蓋范圍,以適應我國兒童福利事業向“適度普惠型”發展的需要。民政部應嘗試將寄養范圍擴展到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寄養家庭應履行保障被寄養兒童人身安全、安排接受教育、提供生活照料以及保護其合法權益等多項義務,并接受當地民政部門的監督。寄養家庭與有關機構應通過寄養協議的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因自身過錯造成被寄養兒童損害的,則應予以賠償。
3.2全面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留守兒童監護體系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留守兒童的國家保護。可以在各地建立一定級別的關愛留守兒童的領導機構。同時,政府還應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農村基本建設,充分保證留守兒童的教育、醫療、農合、低保等方面的資金需求,從根本上保證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執法和司法部門也應充分貫徹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保護。(2)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的社會氛圍。盡快消除城二元的戶籍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包括戶籍制度在內的各項社會改革的深入,必將在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改善留守兒童教育質量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加快戶籍制度等改革,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充分發揮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作用,從制度層面上為農民工子女創造公平優越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進而有效地減少農村留守兒童。(3)重視情感交流,關注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由于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變得自閉、社會逆反、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托。作為父母,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與子女共同生活。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外出農民工,則應積極創造條件,多回家探望未成年子女,或者可以通過電話、信件等多種方式,與他們交流,緩解其心理壓力。(4)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營造舒適的生活發展環境。要抓緊研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就學和升學的政策,積極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好留守兒童就學問題。寄宿制學校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充實學生的業余生活,使其不至于產生失落和孤寂。可以通過開展專項主題教育活動等方式,來加強人文關懷,使他們體會到親人般的溫暖從而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曉冰.試論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困境及法律建議[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6):53-62.
[2]龐常青.留守兒童保護視野下未成年人監護權委托法律程序研究[J].理論學刊,2018,(2):137-143.
[3]曾思亮.筑牢留守兒童監護的“法律防線”[J].人民論壇,2017,(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