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嵐
摘 要:美術本身就是一門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作能力的學科,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采取更加先進高效的課堂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是基于新課標要求,也是基于學生未來發展的素質要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因此,本文從自由創造力的意義出發,簡要探索分析了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由創造力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美術;自由創造力;培養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當更加注重學生自由創造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應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價值,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小學美術課程承擔著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職責,通過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應當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自由創造力培養意義
小學階段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育教學培養過程中,常常使得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限制,難以充分發揮其效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對于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美術創作技巧具有積極作用,是培養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能夠將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維和藝術創作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加直接地表達自我情感的渠道,進而提升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充分發揮美術課堂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水平。
二、小學美術教育培養學生自由創造力的途徑
(一)將美術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的表達內容實際上就是對日常生活的提煉和美化,是對日常生活的另一種表達,生活就是藝術的靈感源泉[1]。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當將教學內容和沒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從生活中發現美術、欣賞美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賞析能力,并從中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實際上,具有個性、主題鮮明的美術作品,往往都能從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教材內容中挖掘生活的因素,促使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創作的靈感,圍繞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的藝術探索能力。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提供一些和生活細節相關的創作素材,幫助學生將其上升為藝術作品。例如,教師在教學《變化無窮的線條》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線條進行觀察,操場的跑道、花壇的形狀等,促使學生從中發現線條的美感,進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來運用線條進行創作。
(二)積極創設美術課堂教學意境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還需要為其積極創設美術課堂教學的意境,促使學生在藝術創作氛圍中,調動藝術創作思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思維。隨著現代化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融入,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教學,應當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創作環境,為學生的自由創作力培養奠定基礎,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例如,在教學色彩搭配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互聯網為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幫助開拓學生的藝術思維,促使學生在相關藝術作品的影響下,產生創作靈感,進而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積極性,提升其創作能力。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自由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帶動,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好奇心的驅動,其想象力是異常豐富的,教師應當注意到學生的這一特征,并在教學活動中加以利用,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利用和展示,培養其個性化的創造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激勵學生將自己的想象通過藝術手段的形式表達出來,促使學生樹立美術創作的自信,積極探索大膽表達,進而突破既定的藝術創作限制。基于培養學生自由創作力的要求,教師還要在教學活動中始終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以一個主動的身份參與到美術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學會教學留白,引發學生思考和質疑,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大膽表現在美術作品中,保留學生的藝術創作力。
三、結語
自由創造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素質教育對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是提升學生藝術創作能力,培養學生藝術審美的主要途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昱嬋.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