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佳
摘 要:“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夠得以真正實現,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們有500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底蘊,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應該義不容辭地自覺肩負起傳承創新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本文首先剖析了文化自信的內涵,其次,分析了文化自信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同時,深入探討了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傳承創新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民族音樂;高校;傳承;創新
1.前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5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早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音樂文化,也遺留下了許多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畬族民歌》、《羌族民歌》、《蒙古族呼麥》、《左權開花調》、《蒙古族長調民歌》、《河曲民歌》等。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實踐經驗的提煉與總結,對于維系民族團結、培育民族自豪感、發揮民族責任觀均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其民族氣息十足,往往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感染力,已經成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張重要名片。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傳承危機”,有相當數量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消逝,還有一部分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趨于消失的邊緣,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傳承優勢極為明顯,自然也應該義不容辭地自覺肩負起傳承創新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本文就文化自信視閾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創新進行研究。
2.文化自信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已經成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保持的堅定信心與充分肯定,并且以實際行動來積極踐行[2]。習近平同志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中明確指出要增強價值觀自信與文化自信。而建黨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同志更是用堅決的態度、鮮明的觀點、莊嚴的語境來傳遞出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導思想[3]。為什么要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還要加上文化自信?思想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根,沒有思想文化的國家或者民族,都是無法屹立于世界,這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道德建設、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當前我國所采用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文化傳統、歷史傳承、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長時間的演化與發展而得到的結果。更是因為只有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夠開拓前進、走向未來,若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造性轉化,那么也就不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既是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一條必由之路,又是優化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4]。
“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夠得以真正實現,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們有500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底蘊,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通過多年發展之后所得到的產物,早已成為了56個民族之間實現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讓我國的音樂文化變得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有效地推動了中國音樂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與傳播。所以,若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多元化的中國民族音樂,那么就應該緊緊把握住人類音樂學的“步伐”來把握住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價值沖突與獨特個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韻味。
3.文化自信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3.1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音樂的民族性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音樂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兒女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有著較為明顯的多樣性,而這也是造成了民族音樂的多樣性[5]。從目前來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深深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并且也表現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與地域特點。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民族所處環境、文化、地理、歷史等密切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人們的情思與理想,屬于具有鮮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身份”[6]。以羌族民歌為例,羌族方言種類較多,且還通常會夾雜一些土語,但是羌族民歌卻均是在八度以內,不會有太過于寬闊的音域,具有濃濃的古樸、原始之風,尤其是六聲音階、五聲音階的應用最為普遍,曲式結構基本都是單調曲式結構,由四樂句或者二樂句來構成;羌族民歌的整體旋律較為流暢,大調色彩傾向于明亮。羌族民族音樂的音程通常都是在大小二度、大小三度范圍內波動,但也有少量的是跨八度或上下跳躍進行。羌族民歌中有較多是羌族人民在日常勞動過程中自發詠唱出來的勞動歌,其歌詞里面會有很多的語氣詞,包括“日勒”、“嗒衣”、“咳”、“喲嚯”等,這也是羌族民歌的主要特色之一,往往會在整首歌曲中貫穿前后,時而有力、時而含蓄,變化多樣。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極其深厚,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音樂既保持相對獨立的狀態,同時又在歷史長河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多元性與獨特性,羌族民歌只是我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小部分,也正是由于我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之豐富,才會讓生存和繁衍在中華大地的人們發自內心地產生出文化自信心[7]。
3.2 傳承創新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
文化只有傳承創新之后才能夠取得發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要對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沒有保護就難以談及傳承,沒有傳承也無從談創新,務必要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進行妥善處理。
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通常都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實現“文化身份認同”與“族群認同”的主要途徑。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能夠讓中華兒女以獨具特色的“文化身份”來參與到全球文化交流活動中,又能夠讓民族音樂代代相傳,還能夠讓中華民族音樂在全球民族音樂之林中占據重要“席位”。換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對亟待保護與發展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充分了解,而后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音樂文化自信,以此來對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進行深化[8]。
4.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傳承創新的具體路徑
4.1拓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多元化發展
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有效融合多種民族文化、實現共幫共助、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源泉之一。通過傳承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讓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全力推動民族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高校應該要積極、主動地組織學術團隊來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探索與研究,通過切實可行的研究手段來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并且還要大力拓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際音樂學術界進行交流,唯有如此,才能夠讓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根發芽”[9],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媒體與媒體之間、學者與學者之間、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差異,既不要畏懼這些差異,又不要忽略這些差異,應該要采取多種措施、多種手段去盡力將這些沖突與矛盾予以“化解”,并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性與特色進行發揚。
其次,要以高校文化資源庫為載體來推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支撐一個民族強盛的基礎,文化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以民族音樂類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撐與價值引導,只有堅持不懈地保護和繼承,并且加以創造性轉化,才能夠實現“中國夢”,而高校文化資源庫就是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較佳方式。高校文化資源優勢較為豐富,高校不僅能夠聚集大量的專業人才,而且還擁有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場所設施,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等。高校應該緊緊依托這些文化資源庫來向全社會展示出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作為最佳的展示平臺及延續場所。
4.2 開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實踐
音樂藝術的實踐性較強,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開展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高校可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來成立一系列民族音樂文化主題的藝術社團,例如,吉首大學就成立了湘西民歌合唱團,專門為同學們演唱《苗族民歌聯唱》、《馬桑樹兒搭燈臺》等湘西民歌,既弘揚了地域民俗,又豐富了校園生活,還傳播了民族情懷,一舉多得。其次,高校可開展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藝術展演,讓青年學子通過展演來提高其對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程度,為非遺創造出較佳的展示平臺。再次,高校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有針對性地舉辦民族音樂文化節、族原生態音樂比賽、民歌會等實踐活動,寓教于樂,讓同學們能夠有更多的非遺傳承興趣[10]。
4.3 構建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體系
為了能夠讓青年學子更好地樹立起文化自信,更好地將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高校傳承之中,高校需要集思廣益,建立健全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體系,以便能夠將其教育傳承功能予以有效發揮。第一,因地制宜來開設民族音樂類非遺課程。由于高校的絕大多數學生通常都是來自于高校所在省份,更易接受來自于所處地域的非遺民族音樂。有鑒于此,高校可結合地域特點,以“選修+必修”的方式來開設民族音樂類非遺課程, 其中,必修選擇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鑒賞內容,以鑒賞為途徑來對當地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了解;選修則選擇非遺傳承內容,以其為途徑來更加深入地掌握當地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民俗內涵。第二,因師制宜地定期邀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高校來舉辦講座,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來讓廣大青年學子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也能夠讓傳承人有一展風采的舞臺。
5.結語
在當前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需與國際接軌、與時代接軌。若能基于文化自信視閾來加大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創新,打造出濃濃的非遺校園文化,那么必將能夠讓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唯有如此,才能夠讓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最終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人民出版社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助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萬光俠,賈英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價值沖突與文化建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周素偉.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向文化強國邁進[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18(2) :107-110.
[4]劉云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共產黨人,2011,26(21):105-108.
[5]齊衛平.基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論教育,2012,27(1):103-107.
[6]任平.全球聞名秩序重建與中國文化自信的當代使命——兼論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形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38(1):148-153.
[7]王南湜,侯振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何以可能[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27(8):34-38.
[8]王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變”的再認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190-195.
[9]趙杰,丁璐.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中的巨大作用[C].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藝出版社,2009:11-16.
[10]馮光鈕.收集整理中國民族音樂遺產50年——當論集成編輯學[J].音樂研究,1999,21(3):17-26.
項目名稱: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高校藝術審美教育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