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要: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互聯網金融崛起,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同時,互聯網金融的深度演化也催生了區塊鏈金融。目前,國內區塊鏈金融已經由最初的局域網發展為大數據區塊鏈階段,進一步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變革。然而,由于我國法律體系不健全,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仍有待加強。區塊鏈技術作為互聯網基礎數據集成的底層技術,本文在這一基礎上探討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特殊性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監管
在傳統金融業中,金融監管大多通過銀行、證監會等機構監管。在互聯網金融業中,其交易額、交易量都是傳統金融業難以匹敵的,同時互聯網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相對更高。同時,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增加了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難度。本文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進行研究。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特殊性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較大的信息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上發展的,故而其隨時面臨著不法分子對金融網絡的攻擊、金融詐騙等風險。從風險來源來看,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風險可以分為自然原因引發的風險、系統原因引發的風險、人為因素引發的風險、管理因素引發的風險。從組織影響來看,互聯網金融風險可以分為績效風險、安全風險等。從影響對象來看,互聯網信息技術風險可以分為平臺引發的風險、數據風險、物理環境風險等。目前,對于上述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風險的監管大多采用現場排查、風險評估等方式。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較大的個體風險。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擴大了受眾范圍,因多種因素無法參與傳統金融業的個體開始將投資的目光轉移到互聯網金融上,這類群體逐漸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投資者與消費者。然而,這類群體掌握的金融知識有限,難以及時識別風險,抵御風險能力較弱,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騙產生經濟損失。與此同時,這類群體的投資規模大多不大,且監管意識與主體意識薄弱,“搭便車”的現象更為嚴重。在這一情況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持續性的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監管
(一)區塊鏈技術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基本方案
從整體上來看,對于不同區域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區域性為主的大數據中心收集與整理數據,在將其設置為二級網絡的基礎上,接入國家級的金融大數據中心,便于國家有關部門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在數據收集與傳輸方面,各地區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上傳相關數據,經過二級網絡智能篩選后將數據傳輸至國家級金融大數據中心。最終構建出國家級大數據金融中心與各地區二級網絡組成的數據監管網絡,利用先進的身份認證技術使用戶可以在全網登錄進行相關的操作,同時也便于監管部門通過大數據網絡對企業進行全面的動態監管。
為了引導互聯網金融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證監會、銀監會等機構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云平臺等打造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交易中心,進一步提升互聯網金融交易中心的運行效率,可以優化流程,同時也可以為廣大用戶提供產品備案、信息共享等服務,有利于進一步打擊互聯網金融中非法產品與無資質企業,盡可能地保障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區塊鏈金融風險管控體系
區塊鏈金融風險管控體系主要針對企業,一方面,要加強內部控制。區域金融行業組織、協會應該結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區塊鏈金融交易主體風險等不斷完善金融區塊鏈操作流程,健全區塊鏈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利用先進的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加強制度與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首先,完善全網身份認證體系。有關部門通過區塊鏈分布式儲存等技術構建全網身份認證系統,企業只要注冊一次,可以在多個平臺完成身份驗證后登錄操作,在用戶實名認證后可以實名交易。其次,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和控制體系。有關部門可以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區塊鏈技術下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的數據進行24小時不間斷動態監控,智能化實現數據采集、整理、分析、評價過程,幫助監管人員更清楚地了解交易主體信用狀況和資金情況等,結合與第三方合作獲取海關、稅務等方面的記錄自動尋找合適的投資渠道。若在投資期間,系統發現交易主體有違約風險,系監管部門有權介入降低風險。
三、結語
在互聯網金融中,信息不對稱現象一直存在,傳統的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金融行業。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金融、經濟和貨幣,其顛覆性的力量堪比互聯網和互聯網早期的力量。在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中引入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動態、高效監控,有利于提高監管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碧琳.區塊鏈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及展望[J].納稅,2017(15).
[2]康雙勇.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金融[J].保密科學技術,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