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端陽
摘 要:近年來,“生活化”教學理念被列入新課標改革的內(nèi)容中,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讓知識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這門課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起重要作用,而生活化教學能將抽象、枯燥的的課本學習轉向對社會生活的具體化學習,充分發(fā)揮品德與社會的學科魅力。因此,本文淺略分析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不足,以及提出如何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教學反思;教學方法
小學是認識、參與和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提高自主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起來,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教師也能教學相長,持久教學活力,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
1.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
小學品德與社會因各種原因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誘發(fā)多方面的不足:第一,教師自身經(jīng)驗不足,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無法更好引領學生正確學習、深刻領悟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第二,教學內(nèi)容泛政治化,過于枯燥、乏味,教學方法單一、刻板,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難以認識到品德與社會學習的重要價值;第三,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將教與學分離,不能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2.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是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引路人,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開闊的見識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往往將教師當作榜樣,所以教師都有形地或無形地影響著學生。教師要扎實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刻苦鉆研教學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要注意師德素養(yǎng),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榜樣。
3.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小學《品德與社會》要將教材內(nèi)容生活化,不單單跟隨教學大綱教學,應多結合生活實際,發(fā)掘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其轉化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道德認識,讓學生更好地貼近生活、認識生活、領會生活的意義。
教師不能一味地說教,教導學生該怎么做,要讓學生所學到的品德知識活起來,靈活教學內(nèi)容,例如在學習《我愛我家》中,教師可以以自身或學生的家庭情況為教學點展開。
4.教學方式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就要以時變時新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提高教學質量。角色扮演,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趣味性,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生活中各樣的角色存在,更能理解他們的設身處地,學會換位思考。
利用當代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多給學生播放一些勵志的人物演講或表演欄目,讓同學們學習他人面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處事。隨后就此開設專題反思或思想辯論,讓同學們發(fā)表自己的真實所想,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其道德認識和自主判斷能力。
實踐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小學品德與社會也能將課堂轉移到社會中來,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服務老人、公益活動、宣傳講座等,讓學生更真實地體驗社會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培養(yǎng)他們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亦可布置一些能鍛煉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課題,例如走進超市,通過學生們真實的購物體驗,讓學生學會該如何合理購物、有技巧地購物,并認真觀察周圍的消費者或是售貨員的行為態(tài)度,讓同學們切實體會到生活中的為人處事。
5.教學評估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認識與情感這三個維度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并不能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要摒棄這種評價手段,采用多元的評價方法、多項化的評價內(nèi)容、多層次的評價標準等,如結合家長的評價反饋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所得的評價以及同學的互評等,要讓學生自己重視起來,改變學習態(tài)度,讓其在評價中能夠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結束語:
寓教于樂、寓教于生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們的不懈追求,小學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將不負重任、為促進學生知行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而努力拼搏。勇于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大綱中,教會學生密切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同兵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思考[J].《讀與學(教育教學刊)》 ,2017(11).
[2]王家明.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34).
[3]王東紅.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教育學》,2015(83).
[4]劉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探討[J].《新課程(中)》,2018(11).
[5]常春悅.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J].《中華少年》,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