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王利文 李丹




摘? 要: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研究是以都江堰李冰治水文化為例,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結合文創產品的設計實踐驗證可行性,以實現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通過搜集李冰治水的故事素材,通過文獻資料查閱、實地調研、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都江堰地域文化核心設計元素和文創設計方法,探究地域文化對現代設計的路徑。整理、研究、挖掘都江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結合時代發展趨勢,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激活地方經濟的發展與文創品牌推廣。
關鍵詞: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文創產品;設計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前,關于傳統文化研究文獻較多,包括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元素在不同媒介的設計等。通過現狀分析,對傳統文化元素提煉與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更多地是跨學科理論研究,跟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與設計研究較少,尤其是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挖掘不夠深入。因此,本文以都江堰地域文化李冰治水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該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與方法,并應用于現代文創設計之中,以此激活與傳承地域文化資源,促進地方文創品牌的建設。
一、都江堰地域文化概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令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而榮膺“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科學、嚴謹的修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的里程碑,灌溉方式完美,世界絕無僅有,李冰不僅成為中國治水工程的創造者,他的治水理念也是先進的。由此,受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影響,衍生出的李冰文化、水利文化成為了天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學角度來講,這種地域文化可簡單界定為“具有地域特征和屬性的文化形態”[1]。通過調研發現,都江堰地域文化由水文物、水文學、水神學三部分構成。水文物中包括二王廟、安瀾索橋、伏龍觀、李冰父子石像、李冰治水的工具等;水文學中包括治水三字經、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和八字格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這些包含著李冰鍥而不舍的治水經驗和治水精神;水神學中包括李冰父子治水的神話傳說和每年官方與民間在二王廟舉行的祭祀、放水節活動。李冰治水吃苦耐勞、團結友愛、親情與孝道的精神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需要對此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歸納提取,尋找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元素。
二、都江堰地域文創產品開發的現狀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以個人或團體的創造力為核心,依靠創意技術進行創造、開發和營銷文化產品而區別于傳統文化產業的新興行業,涵蓋了廣告傳媒、影視制作、旅游、動漫、會展等不同方面[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創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設計師更加注重文化元素及文化性在產品中的體現。地域文創產品是指在設計中融入了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與普通的文創產品相比,地域文創產品具有獨特性、鄉土性、多元性等特色,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都江堰文創產品雖然種類較多,但設計水平參差不齊,地方品牌效益還沒有完全激發,加之政策支撐力度不足,所以文創產品還沒有形成產業鏈,處于起步階段。從調研結果看,存在以下問題:(一)文創產品缺乏創新,設計形式雷同。大部分都江堰文創產品僅在包裝表面上做文章,例如只是在圖案、色彩、字體等方面有變化,設計形式單一、陳舊,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在產品造型與地域符號元素運用上還比較欠缺,缺乏對都江堰地域人文歷史深層次的挖掘。(二)文創產品缺乏都江堰地域文化特色,山寨產品低劣粗糙。都江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水文學、水神學等,但是目前都江堰文創產品大多數都是日用品類、工藝品類、飾品類、農產品包裝類等,缺少政府授權的公司團隊進行研發,山寨產品橫行,制作低劣粗糙,與其他景點的文創產品大同小異,地域特征不強,題材單一,產品品牌競爭力弱。(三)紀念性文創產品較多,地方特產品牌化建設不強。都江堰商業街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商店,文創產品大多以紀念性產品居多,如書籍、明信片、玩偶和食品等。地方特產以都江堰·李冰茶、青城山茶、青城山臘腸、纏絲兔最為著名,但品牌建設與營銷較弱,銷售渠道單一,沒有與旅游產業形成互動的產業鏈。
三、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研究
(一)研究思路
地域文化元素是指人類在改造和適應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承至今仍然能發揮一定作用的文化構成要素,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的文明表現和文化載體。首先,對都江堰李冰治水工程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搜集、實地調研,選取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的設計樣本,進行分類研究。其次,采用整體提煉、特征篩選、形體變換、意象特征提煉等提取方法,挖掘、歸納出圖形與色彩體系元素庫。最后,將地域文化元素應用到文創設計之中,改善都江堰地區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狀。
(二)設計樣本選取與分類研究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國家著名的風景旅游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文化資源。筆者通過資料查閱與調研,認為都江堰的地域文化可以從水文物、水文學、水神學三方面闡述(如表1)。
從表1可知,都江堰地域自然文化元素類型較多,有物質與非物質,如果是將這些元素直接照搬到設計中,缺乏設計創新性。這就需要對地域視覺元素提出新要求,既要尊重歷史文化,又要符合產品造型的客觀規律。要把文化創意融合到設計中,以提高文創產品的藝術性、實用性,使整體視覺風格符合現代用戶群體的功能與審美需求。
(三)地域文化視覺元素提取方法
通過上面的元素分類表來看,對都江堰地域視覺元素的提取是設計的重點,對這些元素不能簡單地照搬,也不能過于抽象或異化,而應在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具體方法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整體提煉
整體提煉是直接提取地域文化元素的造型或外輪廓,使得形體滿足地域文化符號化特征。整體提煉可以是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整體模仿,也可以是形體內部各個元素的秩序和規律同構,整體提煉的地域文化元素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可識別性,設計形式感美,易于理解。通過對都江堰地域文化中的水利工程、水文物資源整體進行提煉,形體輪廓呈幾何化、扁平化。例如在二王廟建筑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提煉,提取出建筑的基本形體,再加上屋檐和窗花元素,配上簡潔的顏色,圖形具有現代感和時尚感(如表2)。
2.特征篩選
特征篩選是指對地域文化元素的整體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去繁化簡,適當變異,提取局部或某個典型特征符號,使得形象簡約生動、地域特色一目了然。如對二王廟建筑屋脊、梁架、斗栱、檐、窗花的部分特征進行篩選、重組等處理,從而獲得都江堰的地域局部文化元素;李冰的“飲水思源”石刻也是采用減法原則,提取石刻典型幾何外形和圖騰龍特征,這為后面的設計應用提供了素材支撐。
3.形體變換
形體變換是將多個地域文化元素在整體或局部基礎上進行變化設計,通過結合、拼貼、嫁接、飾麗、偶合等方式產生新的文化元素,以此突出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視覺美感,在運用該方法時要遵循圖形的形式美法則,符合人們的視覺認知。
4.意象特征提煉與轉化
分析意象的形體,尋找突出的認知辨別特征,選擇最重要、最突出、最需要表現和最容易打動人的屬性和特征,使受眾準確識別和感知該作品[3]。意象特征提煉與轉化用于較為抽象的非物質文化中,如民間的神話傳說、習俗、方言、名人文化等,這些抽象的非物質文化具有民間地域性、民族個性和符合當地人們的審美習慣等特征,意象轉化方式是將這些地域性文化元素提煉出來,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如李冰治水經驗三字經、六字訣和八字格言,這些都沒有具體的形體文化元素,需要采取意象特征提煉與轉化方法(如圖1)。六字決中筆者結合李冰修筑工程背景與環境,將字體設計為渾厚、邊角圓滑、無襯線,突出當時人們修筑工程的艱辛。八字格言在整體造型設計上也考慮到格言的涵義、優化了結構和筆畫,簡潔、流暢,符合李冰治水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科學精神。
運用以上方法,可以將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提煉出來,構成地域文化視覺元素圖形庫,為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指導作用。
(四)色彩信息提取
都江堰豐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色彩絢麗多姿。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元素對色彩信息取樣,運用取色器捕捉元素中的代表色建立色彩體系。經提取發現,都江堰二王廟、伏龍觀等建筑主要是青磚黛瓦、灰塑彩畫、套色玻璃裝飾,以深灰色為主;屋頂裝飾精美,以紅、藍等作為色彩基調,色彩提取的結果經歸納與總結并應用到文創設計中。
四、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文創產品設計,要抓住傳統元素的本質特征,并在創作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找到合適的契合點,與現代產品相融合,和諧共生而不牽強,使傳統文化走進現代人的生活[4]。都江堰文創產品要改變落后現狀,受眾群體不僅僅是游客,而應走出來面向多樣化的用戶群,拓展設計思路,產品形式應是多元化、時尚化和現代感。
(一)以李冰治水為IP形象,衍生出IP文創設計產業鏈
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IP成為文創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語境下,如何激活地域文創IP,需要從地域文化內涵出發,尋找其獨特性。李冰治水過程中包含有很多歷史故事,如修筑飛沙堰采用竹籠填石方法;加快修筑寶瓶口工程采用的是火燒山巖讓巖山爆裂方法;為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還刻了三個石人用以測試水位;為預知旱澇相傳還制作了鎮水神獸等。為此,可以根據以上歷史故事以“李冰”為原型創作IP形象,以其“勤于職守、做事科學、實干、開拓進取的精神”為設計理念,再配合網絡流行文化、地方方言、民風民俗,開展一系列李冰衍生品設計。在塑造“李冰”IP形象時,不能簡單地看到熊貓就想到四川,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地傳播李冰文化。迪士尼在1926年推出的米老鼠這個IP形象,至今仍很火爆,它的成功不是賣產品而是為家庭提供快樂,用戶群從兒童擴展到了成人。還有最近幾年的一款川劇“變臉娃娃”文創產品,在成都各個景點也很火爆,由第一代依附川劇變臉到第二代熊貓變臉,再到第三代功夫系、西游系變臉,使產品得到了不斷地推陳出新。因此,在文創設計時既要尊重地域文化藝術特征,又要讓消費者能在產品中找到文化的歸屬感與新鮮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元素,使得文創設計達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共融,打造屬于都江堰地域IP產業鏈,從而激活都江堰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二)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設計中的實踐——以都江堰茶壺為例
如何將現代人的審美理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融入到地域文化文創之中,探討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中的設計實踐,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也是我們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1.設計構思
當前消費者在購買文創產品時不僅僅是滿足基本功能,更多的是青睞于產品的文化內涵。因此,本次實踐的標志是以茶壺為樣本。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習慣,用設計語言對其提煉慨括、重構組合,從都江堰地域文化中提煉出茶壺的造型元素,從而賦予茶壺文化內涵,給人以精神享受,引起文化共鳴。
2.元素提取
通過調研資料,筆者對都江堰地域水文物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進行整體特征分析,分別從造型、色彩兩方面進行元素提取,對“都江堰”字樣變形,并基于設計方法重構出地域標志。筆者在字體整體造型的基礎上,將二王廟、伏龍觀房檐、斗拱的形態嫁接到“都”字的筆畫上,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江”字筆畫是結合安瀾索橋洞口與橋柵欄的形態采用偶合形體變換方式,有著獨特的趣味性;“堰”字的筆畫是借鑒李冰治水時百姓使用的工具瑪槎、臥鐵等形體。三個字筆畫互連、一脈相承,顏色選取藍基礎色調,所確立的標志既滿足了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很高的識別度(如圖2)。
3.設計應用
以都江堰地域文化中的木質結構建筑元素為創意點,設計一款具有實木材質的都江堰茶壺,集地域文化性和功能實用性為一體。由于茶壺本身具有固定的造型限制和約束,因而在造型上借鑒了安瀾索橋的橋墩建筑方形體型,采用仿生設計將壺身整體做成了一個倒角的正方形。壺蓋借鑒了建筑屋頂的四角攢尖形式;壺把借鑒了建筑窗上的窗花元素,材質上選擇桔黃色的實木,顯得高貴、典雅,符合人們的消費需求;壺身正背面是李冰治水的插圖和都江堰標志(如圖3)。該設計將地域文化植入到茶壺設計中,對推廣四川地域文創產品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會吸引眾多游客來感受都江堰地域文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文創設計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相比一般的產品具有很多的優勢,在市場競爭上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延續和藝術價值提升,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都江堰具有非常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我們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挖掘與傳承,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開發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文創產品,讓都江堰文創產品煥發生機,促進地方產品的品牌推廣與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欲曉.地域文化內涵及劃分標準探析 [J].江蘇社會科學,? 2011(1):76-80.
[2]楊永淑.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19(11):244-245.
[3]胡飛 .藝術設計符號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王旭瑋.“跨界設計”趨勢下的文創設計探索:以云貴民族文創設計為例[J].裝飾,2017(6):128-129.
作者簡介:張程,碩士,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游戲美術。
王利文,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助理研究員。
李丹,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