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木根
摘 要: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教育部對數學課堂的教學品質做出了明確的指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也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促進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構建?;诖耍P者從自身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經驗出發,提出“利用游戲教學”“借助微課技術”“引入生活習題”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微課;生活
高品質的數學課堂是指,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基礎數學知識的認知,同時能夠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發展,而要打造高品質的數學課堂,不管是未來還是現在,其主要陣地都是課堂,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基于當前課堂教學的特點,結合數學知識的結構,不斷創建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應用在課堂教學中,促進高品質課堂的生成。
一、利用游戲教學,激發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源泉,在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相一致時,學生會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也會自主耗費自身的精力進行知識的學習;而當課堂教學活動相對單一和刻板時,學生也會表現出疲憊感,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實現高品質課堂的構建,教師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而游戲就是能有效滿足這一教育要求的形式。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活躍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參與游戲活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課堂的氣氛,促進高品質課堂的生成。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來看,本節課主要教學的知識是“100以內加法和減法的筆算方法”,基于上述內容,教師設計“2+0”“18+2”“58-26”等習題,并將上述習題錄入計算機當中,使得每張幻燈片對應一道習題。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述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以及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所認知。隨后,教師請班級中的兩名學生到講臺當中,教師向學生播放提前制作的課件,當包含“2+0”“18+2”“58-26”等習題的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后,兩名學生對幻燈片上的習題進行計算,對于計算速度最快且正確的學生,獲得本次游戲的勝利。隨后,教師再讓班級中的其他學生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重復上述游戲流程,促進本節課的高效教學。
顯而易見,在開展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游戲豐富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夠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品質。
二、借助微課技術,滲透思想
數學思想是數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中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從目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由于課堂教學時長有限,教師在對學生講述了教材當中的數學知識后,很少有充足的時間,再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以至于制約了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而微課技術的出現則能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微課技術的特點,進行有關數學思想內容的講解,讓學生在觀看微課中逐步生成數學思想,提高學習的品質。
例如,在《簡易方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當前教學的內容進行“方程思想”的滲透?!胺匠趟枷搿笔菙祵W教學中的重要思想,對學生解答數學問題,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中具有積極價值,在課下,教師將有關方程思想的根源、發展,以及在解題中的實際應用等內容,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并按照當前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結構,將微課的時長控制在15分鐘左右。緊接著,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對該微課視頻進行觀看,從而提高對方程思想的認識,促進自身方程思想的發展。在微課的最后,教師也可以設計幾道習題,讓學生檢驗自己對方程思想的掌握情況,促進學生提升對方程思想的應用效果。
不難看出,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促進學生發展數學綜合素養,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品質。
三、引入生活習題,發展素養
生活與數學學科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開展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教學中,促進學生生活化數學意識的生成。而習題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工具,能夠讓學生明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習題之中,能夠更好地滿足教學的要求。同時,在數學核心素養中對學生也做出了“建模素養”的要求,其本質也是強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素養,所以,教師構建生活化的習題,也能夠有效滿足對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因數與倍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生活習題的提出,促進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發展。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已知一種練習本的數量小于50,分發給3名學生,能夠剛好發完,且每個學生手中的練習冊數目相同;如果分發給6個學生,那么每個人的本數也相同,分發給7個學生同樣如此。那么這種練習本的數量是多少呢?”“將57個蘋果分給班級中的15個學生,不能均分,那么如果再添加幾個蘋果后可以均分呢?”等蘊含生活元素的習題,引導學生利用“因數與倍數”等知識進行上述習題的解答,促進學生提高對因數與倍數相關知識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意識。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引導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問題的提出,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總而言之,高品質數學課堂的生成,并不是教師簡單地對教學策略進行優化,在一節或者幾節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數學知識的講解結構,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不斷創新數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并應用在實踐教學中,促進課堂教學經驗的積累,從而構建一套完整的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教學的體系,逐步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品質。
參考文獻:
[1]王靜.如何實施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8(02):48-51.
[2]王靜.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踐行[J].小學教學參考,2013(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