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蕓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身不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思想結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根基,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供長足驅動力。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時代新人 弘揚 培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018-01
0
學校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語文學科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語文教材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相統一,著力體現以為人本、文以載道的學科特征,重視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如何利用新教材,讓傳統文化精髓與教育教學工作實實在在地融為一體,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
農村本來就是傳統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地方,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挖掘傳統民風民俗,去蕪存精,精心組織,一定能把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本人任教小學中部語文學科,近年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各種嘗試,覺得“立足鄉村民俗,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好的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深入了解本地各種節日、民俗的來源,破除迷信,理解傳統文化中的善,重建信仰
潮汕地區,各種傳統節目繁多,除了與全國一樣的各種大節日之處,還有初一、十五拜“土地爺”,“營老爺”、拜“五谷母”、做生意的人拜“財神爺”、正月初九拜“天公”……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節日呢?在以前,這些活動通通歸類為封建迷信,不能深談;而現在,也少有人為孩子解疑。隨著孩子的長大,外出的會越來越多,這些節日肯定會慢慢衰落,蘊藏在這些節日中的傳統意義也就會隨之消亡的。所以,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這些節日的傳含義。
為此,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選定一種節日,向家長了解它的內在意義,并在班會課中向同學介紹。
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了解到:這些傳節日,本身并不是所謂的封建迷信活動,它們體現的是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他人危難的關愛。比如:農歷初一、十五拜“土地爺”,體現了中國人對土地的熱愛,祈禱它能為我們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敬畏大自然,才能風調雨順。
二、參與民俗實踐活動,了解民俗內在文化
隨著民俗文化對人們思想教育和生活影響愈加明顯,愈來愈多的民俗文化被寫入部編語文教材中。例如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中華傳統節日》。為幫助學生了解民俗活動,感悟其中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教學中,我立足于教材資源,充分發揮潮汕的區域特色,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認知,在認知中感悟。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春聯的格式、對偶的特點、平仄的規律,對了解中國詩詞內涵有著最直觀的作用,我每年都會布置一個任務:幫大人帖春聯,記下春聯的內容,了解它的含義,向大人學習怎樣判斷上下聯,看清楚上下聯各帖在哪一邊,并在過年后的班會課向同學介紹。
春聯,又叫“春貼”、“對聯”、“楹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被譽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貼春聯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基本上都會明白:春聯由上下聯和橫批構成,大多數春聯上下聯有七個字或九個字,橫批是四個字。最后一個字發音為三聲、四聲即仄聲的為上聯,帖在大門的左邊,最后一個字發音為一聲、二聲即平聲的為下聯,帖在大門的右邊,與模批從左往右的書寫順序一致;春聯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春聯應該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可以概括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春聯可以表達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可以表達對家庭及子女的祝福與殷切期盼,對美好吉祥的向往。
三、了解本地姓氏的種類,了解宗祠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潮汕地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以致韓文公發出了“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嘆。但是,這也成為了古人躲避中原戰亂的最后棲身地。所以,象中原地帶“一村一姓”的情況,在潮汕地區基本不存在,每個鄉村,基本上都是多姓并存,這正體現了中國人包容并蓄、和平共處的優良傳統。而祠堂,正是體現這一傳統的具體場所。祠堂文化是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鄉土文化的根。
所以,我布置了一個課后調查:了解本村有多少個姓氏、了解本村有多少個祠堂,每個姓氏的輩序是什么、祠堂的基本建筑構成有哪些?通常都有些什么活動?了解本家宗親中都有些什么杰出人物,想一想:要怎樣做才能體現本宗祠堂的宗旨?怎樣向他們學習?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了解到:本村約有二十多個姓氏,有大小祠堂共十座,祠堂一般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墻、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祠堂建筑的選址、朝向、形式、布局必須考慮家族興旺發達的直接元素,考慮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表現“天人合一”的理念。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才明白:習近平主席所提出來的“綠水清山,才是金山銀山”這個理論,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弘揚傳統文化,任重道遠。我相信,在習近平主席的提倡下,在廣大師生的努力下,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會重新煥發出絢麗的光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力、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