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強 張文婷

摘 要:當前高中學生的小說閱讀鑒賞,大多停留在情節的是否生動有趣、小說情感的感染力層面。對于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要求來說,這樣的閱讀鑒賞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小說閱讀能力的升格,需要立足于三要素進行整體感知和專題鑒賞。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說閱讀;審美鑒賞
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作為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項基本內容,在學生閱讀和高考中,都體現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小說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據此來說,小說閱讀方法的創新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它不僅僅關乎學生的閱讀和審美,更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緊密相關。
那么,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該如何對高中語文小說閱讀和鑒賞方法進行創新,并幫助學生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呢?主要有下面這幾個方面:
一、梳理情節,關注線索
首先,作為小說三要素之一的情節,其發生、發展、高潮以及結局,是故事發展的主體、脈絡,構成了小說的內容和整體架構。
其次,讀者須關注小說文本線索。從常見小說線索的安排來說,小說中的線索可以是小說中特別設置的某個或主要或次要的人物、某個特定的事物,當然也可以是作者所要抒發和表達的情感、小說的某個重要但非關鍵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時空設置。學生通過閱讀小說探尋線索的方式主要有:看小說標題、提煉小說中的中心詞。
小說線索通常分為單線和雙線(一明一暗)兩種。在試題設計中要求分析的“小說線索”,一般都是明暗的雙線結構,相互交織和對應。閱讀、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是,明暗交織的小說線索必須是和一個共同之處相關聯的。
二、感知形象,品讀人物
人物的活動構成了小說的情節。在鑒賞時,要根據人物出現的時間、場所和環境,對他們進行準確的定位和品讀。這就需要從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出發,關注人物行為、語言、肖像、神態、心理和環境。
分清描寫,抓關鍵詞。在整體感知的情況下,分清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厘清層次,找出相關的關鍵詞。
瞻前顧后,結合上下文,看看該人物出現時,前后文都有哪些與之相關情節敘述,這些內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哪些手法有關,從而歸納典型人物形象。
如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中對王熙鳳來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描寫,待王熙鳳以一個貴婦人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讀者不免為她的氣場和在賈府后院中的左右逢源、見風使舵所驚嘆,有些在讀者的意料之中,更讓讀者大開眼界。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堪稱典經典。
三、揣摩語言,體悟奧妙
“揣摩語言”就是說在特定創設的語言環境中,聯系文本和小說的中心思想,針對文本中關鍵語句和重要語句的深層內涵、情感色彩、表達效果等進行理解、辨析和品味。
一是要圈點總括概述的語句。總說、概述的句子經常位于文本或某段文字的首尾之處,總說的語句有時還在后文中有所照應。總說的句子有的提綱挈領,統率全篇,有的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不管它們在文本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大都與主題直關,顯得尤為重要。
二是作者使用反復手法,使有些語句多次出現在文本中。這種情形往往是為了提醒讀者,意在某些句子有特別的含義和特殊的表達作用,所以這里的“特別”和“特殊”就讓這反復出現的語句別具意味。
三是弦外有音的句子。很多時候,源于不同的原因,作者的意意圖不能直接表達或無法表達,就采取含蓄或委婉的筆法,起到弦外有音的作用,使相關語句含義豐富。需要對這樣的句子進行仔細揣摩。
四、分析矛盾,挖掘主題
大部分小說的矛盾沖突主要包括:人物內心、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矛盾關系。
分析小說矛盾時,探究到的緣由也是多樣的,有社會制度沖突、思想觀念沖突、人物地位身份沖突、性格差異沖突等。
小說文本里的矛盾沖突具備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人物的形象、傳情達意等作用,它經常能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和深入思考。
綜上所述,學生想要讀透小說,須遵循以下要訣:
1.厘關系,準定位:厘清人物關系,精準定位沖突對象。
2.理情節,曉一點:梳理情節,理解矛盾沖突點及產生原因。
3.聯文本,析結果:聯系文本內容表述,分析結果。
4.合觀點,成結論:歸納、整合觀點,形成探究結論。
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課文《祝福》中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