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珠卓瑪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基于兒童社會生活的學科,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促進其社會性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課程不僅具有非常高的綜合性,同時還具有情感性、開放性以及活動形式多樣等特點,如何充分運用這些特點,為孩子們打造一個生動有趣、充滿活力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存在的問題;應對策略
品德與社會學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識,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社會,學會做人,更好的成長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經多方面的調查分析,我對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模式有了新的認識,怎么去建設高效課堂呢,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設想。
一、運用情境創設,培養學生主動性
營造教學氛圍,打開學生思維,調動學習熱情,是情境創設的主要作用。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按照“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原則推進教學工作,同時通過和諧的教學氛圍,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中來,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打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造性意識,激發心靈火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例如:在教授《科技帶給我們什么》一課時,我走進教室后,并不急于開始新一課的話題,而是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視頻觀看:“科技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隨即開展小組討論,并提出:“小組的每個同學舉例說說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方便?小組長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結”等,引導同學們選擇好方式在全班匯報,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去感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和幸福。除此之外,我還為孩子們布置了“科技造福人類”的演講主題,讓孩子們課下自行對科技改變生活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進而更加深入地認識科學,熱愛科學。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對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對小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如果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不感興趣,任憑老師怎么苦口婆心地講,也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相反,如果所學內容是他們感興趣、喜歡的,他們就會盡量挖掘內在的潛能,猶如擠海綿里的水一樣,竭盡全力擠,分秒必爭地學。其刻苦精神讓人驚訝,讓人感嘆。倘若這樣,品社教學效果能不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嗎?因此,在品社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我在教學“我長大了”一課時,我讓孩子們帶來自己上幼兒園時的照片和上小學以后戴上紅領巾的照片,進行對比,請學生仔細觀察,說說發現了什么。引導他們從自己的身體發育了、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提高了,以及精神風貌等多方面的變化來進行總結、比較,感知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孩子們學習興趣很高,課堂氣氛非?;钴S,他們從自己的成長中發現總結變化最明顯的地方,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或畫下來,制作成“我的變化”小卡片,收集在“我的成長記錄袋”里。這樣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調動。
三、注重體驗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教學既是一種生命活動,又是提升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手段與途徑。體驗式教學設計是從教學理論和教學心理的視角出發,以學習體驗的生成為重心,以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為本體論依據,以情境學習理論為認識論依據,以實踐智力理論為價值論依據,以實踐性思維的訓練為直接目標,以完整精神與生命的成長為最終旨趣的一種內發創造式教學設計。“基于實踐性問題解決”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特征。體驗活動要設計的合理且必要,否則,體驗式教學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就不復存在,體驗活動就會畫蛇添足,達不到促進生命成長的積極作用。例如,泰山版教材《當一回消費者》,一位品德與社會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體驗活動:課前,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布置了一個小超市,課上,讓學生到超市里買東西,買完東西付款。結果,在進行體驗時,學生看見擺放的零食就坐不住了,紛紛過去選購,然后到收銀臺去付款。聽完課,我問這位教師設計這個體驗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她說是讓學生當消費者,學習選購商品。學生購物時選擇自己心儀的商品,這是日常生活中學生的已會內容,卻要再次放到課堂上去體驗,這顯然是沒有必要。而商品如何去選購,如何識別商品應該具備的標志,如何鑒別“三無”產品,如何去排隊付款,付款后如何索要發票,這些小消費者應該具備的本領,教師并沒有作要求,僅僅把體驗局限到商品選購上,體驗活動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整個體驗活動用時長,沒有解決學生需要的“實踐性問題”,還顯得混亂,實際意義不大。教師在設計時,一定要注意,體驗活動必須是促進知識內化和能力形成的必要手段。
四、創設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體驗活動是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基本載體,體驗活動的設計必須在課程教學目標指導下,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教師必須根據學校、周邊社區的資源,結合學生實際行為能力創設相應的德育體驗實踐活動,不能設定學生能力達不到或存在安全隱患的實踐活動。德育體驗活動一般可分為直接體驗活動和間接體驗活動。直接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和“親身實踐”等方式直接參與實踐,親身經歷某件事,從中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主張課堂應具備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的特征。所以,有效的品德課堂必須讓學生在活潑開放的氛圍中學習,立足生活、回歸生活,在課堂活動中獲得實踐的機會,提升其實踐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真正通過生活的實踐,才能體驗教育的結果。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教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與動態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澳銜趺醋觯咳藗儠惺裁丛u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讓品德與社會成為學生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于學生和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中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讓我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生活能力,讓學生真正過上幸福、美好、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