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詩鑫智
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合格從業人員的短缺,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綜合原因,與高等教育相比,對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社會認可度還是不高。在承認現狀的同時,作為高職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思想上和教學上找準位置、培養能力、發揮長處、實現價值。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引導鼓勵高職教育的學生提升自身能力,整體提高社會認可度,形成良性循環,通過不懈努力,真正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崛起和騰飛。
關鍵詞:守弱學;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
《守弱學》的著者是西晉名臣杜預,守弱學是一門研究在激烈競爭面前弱者如何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由弱變強、安身立命的學問,其中提出的很多觀點和方法對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守弱學》開篇明義,指出“世之強弱,天之常焉。強者為尊,不敬則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1】社會發展過程中,天然存在強弱之分,生存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找準定位。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邁入了高速蓬勃發展的軌道,但由于發展期短、底子薄、經驗不足,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較為突出的即為社會認可度不高,即使就業形勢、薪資待遇均有保障,高等職業教育都被認為是“二等教育”。客觀地說,高等職業教育生源整體水平、素質與很多本科高等院校相比處在下風。以筆者執教班級為例,入校新生的教育背景、學習能力、知識儲備都談不上上佳,與象牙塔內各類“學霸”相比顯得平庸,然而“庸而人納,納則遇。”【1】平凡并不可怕,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當代,也不要求人人都鉆研航天技術、研究納米材料,相反,看似平凡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崗位才是建設文明大廈的基石。
職業教育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就業的要求,對受過一定教育的人進行職業素養特別是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其提供從事某種職業必需實踐經驗,并能迅速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一種教育。事實上,高等職業教育和本科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兩個不同維度,一個側重職業性、技術性,一個側重研究性、理論性,二者存在交集,卻無法比較高低。現實中,因為學生年齡相仿,畢業生又同樣面臨社會選擇和競爭淘汰,很容易將二者拿出來做比較。在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科研投入都不占優的情況下,高等職業教育應該牢牢把握細分化、精準化、專業化的自身特點,發揮教育時間短、培養成本低、學習成效快、操作能力強的教育優勢,在社會競爭的大潮面前謀得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同時,借力良好的大環境,多方努力,形成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成熟體系。
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從思想和教學兩方面著手,引導學生找準定位,明確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技能求生存的教學思路。
“以賤為恥,其人方奮。以拙為憾,其人乃進。”【1】在與學生相處過程中,應向學生灌輸自尊自強的觀念,客觀認識自己并不意味著自卑自艾,高等職業教育未必不能走出“白領”、“金領”型人才;優秀的“藍領”其社會價值、薪資待遇未必比“白領”、“金領”遜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教育氛圍,強調過硬職業技能的淬煉。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弘揚“工匠精神”,這種政策導向正是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找準了定位保有了自尊明確了方向,如何才能由弱變強呢?還是要歸結到教學環節上去。無論基礎課還是專業課,都應該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定點突破。“人不知者多矣。知之幸也,不知未咎。”在有限的課時里,教學內容以寬度為基礎,按“必需、夠用”為基本度,重在構建知識網絡體系,【2】在確保整體受眾接受良好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提高理論深度、引入學科前沿知識,以滿足部分鉆研精神較強學生的知識需求;教學形式方面,加大仿真式教學的課時比例,使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實訓操作、反饋總結的學習過程,得到鍛煉,形成能力。同時,根據課程特點適當增加實習時間,鼓勵學生課余多多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形成畢業即能勝任崗位的就業優勢。
參照國外較成熟的職業教育情況,英國的資格學歷對應制、美國的社區學院制、德國的學徒制,【3】無論何種形式,無一不是從實踐綜合能力培養和薪酬待遇匹配兩個方面結合,形成社會認可高職教育、高職教育育人、人才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因為起步時間早、生產社會化程度高等綜合原因,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從體量、社會認可度和社會貢獻度等各方面都不弱于其高等教育。這也正是我國這一代甚至兩代高等職業教育從業者努力的方向。
從起點角度看,高等職業教育與同批次、同齡層的其他教育形式比似乎并不占什么優勢,然而“弱而不振,人方辱之”【1】,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設備不斷更新換代,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熟練掌握高精尖設備操作技術、具有技術革新和創造力的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提升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振興職業教育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近兩年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業用工極度短缺的形勢下,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順此東風,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合力,做到措施得當、揚長避短,高等職業教育必能由弱變強,為建設和諧富強的祖國培養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守弱學》杜預(晉)
[2]《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創新與發展》馮寧《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五期總第603期
[3]《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王宏《教育學文摘》2015年6月總第1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