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云
摘? 要:隨著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圖像識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欣賞評述課是一個比較難的課型,采取各種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詳細闡述了在欣賞評述課中利用情景教學法提高小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具體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欣賞評述;情景教學;圖像識讀
從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方向看,小學美術也成為了一門重要的教學科目,小學美術課堂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也變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情景教學法,創設合理關聯的情景來幫助學生提高美術課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一、圖像識讀能力的定義和定位
對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來說,圖像識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核心素養。圖像識讀能力是指學生對美術作品中的圖形或圖像,還有各種美術符號進行認知并解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圖像的識別、理解以及審美能力是美術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具體地說,圖像識讀能力可以分個層面來詮釋。首先是觀察,學生根據已經形成的觀察習慣和審美的經驗,對圖像進行初步的認知,這是圖像識讀最淺表層的識讀;其次是識別,也就是學生通過對各種圖像進行聯想、比較,分析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征或功能等,在這個基礎上深入認知圖像、理解圖像;最后是解讀層面,在深入理解和提煉的基礎上獲得準確認識,從中形成視覺思維、提高識讀能力、最終獲得審美感受,這是升華的圖像識讀層面。如果對圖像的認知僅僅在圖像信息的表層,對深入感知圖像表現的內容、藝術內涵、風格特點就只停留在淺層認知。因此,教會學生學會“察顏閱色”,學會辨識、理解、賞析圖像,提高審美能力,是現行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
二、利用情景教學法提高圖像識讀能力的具體措施
1.利用故事創設圖像認知的情景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設計、精心的安排,不斷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設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圖像識讀的認知水平。在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教師注意設計趣味性的教學環節,有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想象,學生也更易于理解課程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豐富多彩的小故事來引導學生進行繪畫課程的學習。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自然繪畫時,給學生講《小貓釣魚》的故事,通過這個有趣的故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小貓釣魚具體情節的想象,讓學生產生畫面感。畫面感能讓學生如親臨其境,進而更好地理解圖像,識讀更豐富圖像信息和內涵。
2.利用音樂情境打通感官進行圖像識讀
利用音樂藝術豐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對學生情緒進行催化。首先,用音樂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上課情緒,調動學生的聽覺,進而刺激感覺,在感覺中打開嗅覺和視覺,把感覺器官打通,讓學生全身心融入到對圖像的認知和理解上。為此,在上課前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學習的繪畫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尋找與繪畫內有直接關聯的音樂素材。在課前兩分鐘帶領學生一起欣賞音樂,課中挖掘音樂與課程內容的關聯性。當教師進行圖像識讀指導的時候,能夠對識讀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解。例:名畫欣賞梵高《向日葵》環節,為了讓學生能從畫作中感受梵高對生命的熱切渴望與追求,教師播放一些曲風舒緩又不乏生命力的曲子,讓學生在音樂中感悟情景,借助音樂感悟課程的內涵,達到圖像識讀信息量的最大化,從而更加有成效提高學生的識讀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人入境來提高圖像識讀能力
多媒體教學設備是當前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的輔助工具。利用多媒體設備不僅可以將圖像、圖片等素材以視覺藝術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還能利用動畫、視頻、音頻等媒介,增加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利用多媒體豐富強大的展示功能,不僅可以展現與繪畫內容有關的圖像視頻,還可以將各種圖像進行局部和整體的縮放,幫助學生細致地觀察作品的細節刻畫。此外,多媒體的利用更方便進行對比性學習。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增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識別能力,例如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畫家的圖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學習,因而對圖像識讀有更準確的判斷和鮮明的認知。
三、結語
在欣賞評述課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情境創設,運用情景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運用故事和音樂來為學生創設情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方式幫助情境創設,達成提高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吳赟婷,王鐘莊,范晰.E_learning教學模式在程序設計課程中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0(35).
[2]舒佩.視覺圖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作用[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湖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