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以來以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占主導統治地位。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經濟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夜市的出現與發展則是這種變化的直接表征之一。古代夜市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商業的顯著標志。通過對夜市繁榮的背景和夜市形態構成,表現出宋朝的商業繁榮,對宋朝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宋朝;夜市;商業繁榮;坊市合一
我國古代夜市萌芽于漢代,興起于唐中晚期, 盛行于兩宋,明清得到進一步發展。夜市的出現, 徹底打破了小農經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模式,給人帶來全新的生活感受。夜市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現象能夠在宋代得以繁榮發展,有其深刻的經濟文化社會背景。
一、宋朝夜市興盛的背景
1.城市經濟發達,市場形制新變
宋代日益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為商業的空前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商業的空前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市場的蓬勃發展。宋代城市市場的發展呈現為時間與空間的擴展與延伸。從唐代城市居民坊區與商市分離封閉的坊市制到宋初的坊墻倒塌后,經歷的從坊內店肆到臨街店肆再到侵街店肆最后到夾街店肆的演變,至北宋中期已完成商業區與居民區混雜合一。它不僅標志著坊市合一這一新型城市格局和市場格局的形成,而且為商貿的活躍繁榮夜市的存活與發展提供了可能。兩宋城市市場買賣無時不有,商品交易無處不在街頭巷尾可以隨處開設店鋪,流動商販可以任意沿街叫賣。
2.市民階層崛起,市民文化誕生
宋代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擴張發展。隨之崛起的由手工業者、商人、小地產所有者、仆役走卒、閑漢食客、倡優浪子以及落魄知識分子構成的市民階層。隨之表現市民意識和反映市民生活的市民文學,滿足市民娛樂的百伎藝術,經由勾欄瓦舍藝人的表演而商品化。市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旺盛的娛樂休閑需求自然地成就了夜市的繁榮。
3.專業娛樂場所出現,節日慶典活動連綿
以勾欄瓦舍為標志的專業性娛樂場所的出現,標志著商業娛樂市場的成熟,標志著文化娛樂與市井文化的發達,是我國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轉折。瓦舍勾欄成為宋代市民文化娛樂生活的中心,專業 藝人匯聚于此,不斷地推陳出新,以豐富多彩的商業演出,構筑娛樂文化市場的繁榮。宋代節日繁多,節日文化發達,節日市場興盛。節日慶典、節日商貿、節日娛樂、節日休閑大多延續至夜晚,而元宵節、中秋節更為夜市專屬。
4.社會風氣逐利尚奢,社會環境寬松安定
隨著城市經濟的日趨繁榮,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 宋代都城及江南城市的時候習俗和風氣發生很大變化,經商逐利下城市工商業者日益增多,而不斷形成的吃喝玩樂,競奢夸富之風,使城市居民對市場的依賴性很強。誠如蔡襄詩云“錢塘風俗本夸 奢,上商射利尤加勇”。而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 護及獎掖商業的措施,使大商與小商并存;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較為完善的治安管理,使夜市與日市共榮。
二、夜市的業態構成
宋朝夜市相當普遍地存在于都城和江南城市之中。兩宋都城 “買賣晝夜不絕”,“與日間無異”,“四時皆然”。在經濟重心南移,民風尚奢、氣候適宜的大前提下,江南大中城市夜市可謂遍地開花,如揚州 、蘇州、金陵、洪州、鄂州、成都、明州等,雖不及京城繁華卻也獨具特色。其他如成都夜市、洛陽花夜市也極富特色。兩宋夜市的繁盛除正史記載外,宋人筆記如 《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 事》等文獻有詳細記載和呈現,宋人畫作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前者反映了東京清明前后的經濟生活及習俗,后者展示了東京人的文化生活和春游習俗。兩宋詩人更以極大的熱情記錄和描述了宋代的夜市經濟與文化。宋朝夜市大多為日市的延伸。兩宋城市市場,民商雜處,面街而市,星羅棋布的店鋪經營,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交易時間可以從黎明到深夜 甚至通宵買賣。夜市主要由酒樓茶樓歌館妓院、勾欄瓦舍以及小吃攤、小商品零售等構成,涵括了餐飲業、娛樂業、娼妓業等業態,集合了商品、勞務、娛樂、休閑、文化等多元消費。既有固定的經營場所,也有半固定的攤點,還有流動型經營。例如在臨安,“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 以便游觀之人”。相國寺的文化夜市,以“書籍、 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為 特色,吸引著四方商賈云集,文人士子流連。
三、夜市的商業繁榮
宋朝夜市的開放、興盛絕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現象,他是符合經濟規律必然發生的事物。坊市合一的城市布局促進了宋朝城市經濟的繁榮。宋代商業的崛起,行業分工細致。出現了許多店鋪、坊肆和集市,但容納不下商品交換的數量,因此白天之后,夜市應運而生。
夜市在宋朝十分普遍,文化夜市漸趨興盛,以相國寺的文化夜市最有代表性北宋汴京藝術品市場有時在凌晨出市,至曉即散,故稱鬼市,也是夜市。夜市和早市上買賣經營的絕大部分是飲食品。劉伯午總結南宋杭州夜市有如下特點,夜市普遍,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夜市時間長,有的通宵買賣,車擔浮鋪與頂盤擔架是夜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品按其不同的用途與門類,擺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一個個的專業商業區,而讀書人或手藝人,在夜市也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在冬天,臨安城的夜市照樣很熱鬧。汴梁從固定坊市制到隨處都有的店鋪。再到夜市如同白晝,成為不夜城,其發展不可謂不快。固定坊市制被沖破,是商業發達的一個里程碑,而夜市之盛,則是城市繁榮的佐證。
綜上所述,宋朝夜市豐富了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娛樂生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交換,市坊逐步打破限制,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夜市擴大了人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作為城市生活的一種特征,人與人的交往在夜市中有了相對程度的自由,這種變化讓宋代文人察覺到了非常的意義,留下了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同時,夜市的繁榮,也滋生了奢靡、腐敗的風氣。
參考文獻
[1]張金花.試論宋朝夜市文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 蔣建平著. 唐詩宋詞中的風雅與時尚[M]. 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0.09.
[3] 張金花.中國古代夜市研究綜述[J].河北大學學報.2013.
[4] 劉伯午.我國中、晚唐及兩宋時代的夜市[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1985,(第3期).
[5]郭麗冰.從《東京夢華錄》看北宋東京的夜市[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作者簡介:楊燕金,出生年月:1999年10月22日,性別:女,民族:布依族,籍貫(精確到市):貴州省長順縣,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