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輝
摘 要:在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教師能夠讓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地落地生根,能夠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色。在教學中,找到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就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徑,幫助小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最終讓學生提升自我。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核心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生活的基礎,是引導與促進學生思想品德以及法治素養發展的綜合性學科,這一門課程主要是針對生活中的實踐知識以及實用知識進行學習,從而體現出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心理健康的養成以及深度的參與體驗,從而將道德品質致力于核心地位。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第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將生活作為基礎,主要是因為思想品德是在人們對于生活的認識、體驗之中逐漸形成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好比參天大樹,只有根深,才能保證葉茂,如果離開生活的支持,那么思想品德就會喪失形成的基礎,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1]。
第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核心素養是為了幫助學生發展思想品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其基本出發點在于立德樹人,能夠讓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基于立德樹人的使命,在培養學生的方面發揮了獨有的作用。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將思想品德發展作為根本目的,能夠基于思想品德的建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從而改善學生的品德、提升其素養。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1.培養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說簡單點,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小學生本身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段,擁有好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反之,則影響人的一輩子。在良好習慣中,包含了學習、衛生、誠實守信等多個方面,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就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這些良好的習慣,而教師就需要做好引路人。
如在《班級生活有規則》的學習中,利用規則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初步懂得規則,也是培養習慣的一種有效方式。那么,讓學生擁有規則意識,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等都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不僅僅是預防虛弱與疾病,同時也包含了心理、體格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完善。很多家長認為,只要能夠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就行,這樣也付出了愛。但是,獨立性教育缺乏的背景下,開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非常的關鍵,而這一點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手拉手交朋友》《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開開心心上學去》等等,都能夠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基于這一方面的內容作為依托,讓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學習與生活,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2]。
3.促進深度體驗參與
在提出核心素養后,教師需要重新對課程的價值進行審視,能夠從關注書本知識逐漸轉變到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上去,這樣就需要將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在以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只需要低階思維的支持,對于活動參與的要求很低。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真正指向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就需要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能夠以“身”體之,以“心”悟之,主動深度的體驗與參與。
如在體驗式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生命的真諦加以認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不斷關注學生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來自教師的尊重,引導學生將內心世界打開,并主動與教師溝通,逐漸掌握知識、拓展思維。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明白自我保護,教師可采取觀看視頻結合現場演示的方式,將相應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對各種技能有所了解、掌握,之后教師將各種動作的規范性講解給學生,接著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模擬,模擬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引導,并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在表演之余真正地掌握知識、掌握技能技巧,此過程中,還要對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在這一次的體驗參與中,因為學生可以直接參與進來,從而對整個活動認識與體驗。在合作參與過程中,一旦出現了問題,教師也不需要及時的糾正,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在自我反思之中不斷地提高,那么,就一定能夠讓參與更加完美。
三、結束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開展的過程中,就需要懂得幫助學生培養其核心素養,能夠通過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能夠精準地掌握各種知識,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最終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圣德“.四化”撬動課堂培育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條件下道德與法治“三化”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6):94-98+129.
[2]方麗敏.道德與法治課堂之“惑”與“解惑”[J].中小學德育,2018(04):37.
錦繡·下旬刊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