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瓊
摘 要: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卻也是具有較大難度的環節。不少學生一提到“作文”兩字就頭痛。改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水平勢在必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作文先導式;
教育方法創新是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工作深入落實的必要性條件,也是加強教育結構優化的主要渠道。而“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學科教學的外在模式,也從其教學內容的整合上進行創新,是雙向性學科教學實踐的代表。
一、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缺陷
1.不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說,閱讀教學是在對語言能力進行積累,那么作文教學就是在引導學生對語言能力進行運用。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那么自然不能以主動的姿態進行學習,則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現實中,不少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常常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缺乏有效的啟發和點撥,教師把知識“嚼碎了”強行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僅僅是以被動的姿態進行學習。尤其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甚至會抗拒作文教學。
2.不注重因材施教
任何學科、任何內容的教學都離不開因材施教,作文教學同樣如此。因每個學生的個性特質和作文基礎都不同,在教學中的“突破口”也就有著千差萬別。但不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對于所有的學生都采取一樣的教學方案,而學生一旦對這種教學方案“不對路”,就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重讀教材篇目,掌握寫法
單元寫作教學,主題與單元的主題基本相同,因此,寫作多以仿寫為主。仿寫建立在要仿寫的篇目上。因此,單元的寫作教學前,教師應帶領學生重讀教材篇目,從中再次感悟寫作的方法,從選材、謀篇等再次學習和分析重點篇目,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
2.學生發展特征的綜合性把握
依據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來看,小學語文主要是從漢語的基礎層面對學生進行語言、情感的引導,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盡量將語文內容沿著縱向教學的方向開展,確保能夠以淺顯的知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A教師對《金色的草地》進行教學時,首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喜歡蒲公英嗎?那有誰能為大家描述出蒲公英的樣子呢?”這樣一連串的發問后,教師再運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蒲公英的圖片,然后將課文主體引出。其次,教師又通過課文段落分析,讓學生按照多媒體情境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提出:“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與分析,我們是不是對‘蒲公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現在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找一找文中是如何細描繪蒲公英,以及課文中的蒲公英又代表著什么呢?”
案例中A教師教學實踐過程,分別運用到課堂討論、課文內容探究、以及小組合作分析三種課堂互動方式,對《金色的草地》進行探究,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逐步從感知、認知到理解,層層遞進,實現了聽、說、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訓練,從而達到了“作文先導式”模式的巧妙運用。
3.自主創新課堂的設計
“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要最大限度地彰顯課堂的自主創新效果。即教師注重教學課堂內容上的創新,同時,也要讓學生將創新的思維模式進行語言運用。
例如,B教師進行《盤古開天地》一章教學時,首先運用多媒體軟件為學生播放了動畫片《盤古開天地》,然后向學生提出:“通過觀看視頻,請大家說一說你對‘盤古’的印象是什么?并說出理由。”然后,教師再繼續結合課文內容,讓大家對“盤古”人物進行更詳細的理解。同時,教師又提出:“如果你就是盤古,面對混沌不堪的自然環境,你又會做些什么呢?”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暢所欲言。
4.開展教學引導
小學時期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弱,很難理解一些繁瑣的理論知識,教師要生活中獲取教學素材,建立生活化的教學機制,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作文先導式”的教學也要打破以往的教學體系,在課堂中引入更多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文教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第一,在寫作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準備一些課堂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接下來的寫作課積累豐富的素材內容;第二,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活動,有效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總結能力;第三,作文教學要與各學科內容相互配合,比如美術課堂中的繪畫過程、體育課堂中的小游戲,都能作為作文中的生活素材。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或圖片的形式讓學生闡述其中表達的內容,在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寫作的能力,通過開放式引導來完善小學作文教學體系。
5.做好課前預習
作文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既是學生日常經歷的體現,又是學生內心情感的抒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預習是課前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但是寫作課的預習過程往往容易被疏忽,都是在課堂上教師先進行理論的敘述,學生就進入了寫作階段,一些學生還沒有做好寫作準備,寫出的作文自然質量不佳。教師要針對這一情況做好寫作的預習,人教版的課文內容與寫作主題是相互對應的,教師可以在閱讀課程中將要寫作的題材內容傳達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構思,通過相關閱讀課程加深題材的印象,在寫作時自然游刃有余。
6.研讀例文,培養自主分析力
寫作教學的“先導式”模式不僅體現在引導學生對單元教材中名篇的重讀和再次賞析,也包括作文問題的審題以及材料的選材,還應包括指導學生研讀例文。例文的研讀應改變教師帶領閱讀、講解式的閱讀方式,應強化學生自主閱讀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能力。
自讀例文,培養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教師應注重“導讀”,如巧妙設計問題,促學生主動思考。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例文前,提出問題:作者寫了一件什么事?是如何刻畫人物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把描寫馮老師動作、神態的句子畫出來。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小組討論性的問題,促進學生自主探討、合作互動。如,為什么這篇文章寫得具體、細膩、感人?引導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例文的主要特點:選取生活中的小事、圍繞“關愛”這個主題以及主人公的表現和“我”的感受進行寫作。
教師引導學生對例文進行如此“透骨”的分析,為學生的習作埋下伏筆,為寫出優秀的佳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亮琴.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186.
[2]魏瑾.小學語文“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J].課外語文,201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