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摘 要:本論文探討了廢舊材料在幼兒園園本特色打造中的廣泛運用。從最初“瓶的創想”探索開始,逐步將廢舊瓶子瓶蓋融入到幼兒園環境創設、特色種植、區域游戲、主題活動中,瓶的身影無處不在;在收獲了經驗與成長的基礎上進行“廢品創想”挖掘,努力把廢品變藝術品,開發廢品新價值,培養師幼創造力,踐行環保新理念,共享利廢新成果。
關鍵詞:廢舊材料;園本特色;環境美化;區域游戲;特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教育要求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玩具、工藝裝飾品,體驗創造的樂趣”?!?-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和科學領域教育建議提出:“充分利用各種自然、廢舊材料和常見物品,讓幼兒進行畫、剪、折、粘等美工活動,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多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拆裝或動手自制玩具。”
在以環保為理念的國際環境背景之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宣傳、教育的任務,發動幼兒、家長參與廢舊物品再利用,變廢為寶,開發廢品新價值,培養幼兒創新能力,做環保好公民。
一、初探——“瓶的創想”
在最初的兩年時間里,我們嘗試從廢舊瓶子入手,通過觀察、發現、收集、利用廢舊瓶類材料,培養幼兒利廢利舊好習慣和環保意識。廢舊瓶子瓶蓋的再利用,培養了師幼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審美、動手操作的能力。
(一)環境美化
“幼兒既可依賴環境也能作用與環境,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他成長的質量”。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制定了以廢品創想為園本特色的環境創設方案,充分發揮廢舊材料在環境中的利用,讓孩子感受廢舊材料也可以美美噠!
走進幼兒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小型展示架,洗衣液瓶雕刻的天鵝、鯨魚、母子等“花盆”;沙瓶畫;繞線瓶;五谷豐登瓶……一轉身是用瓶子通過彩繪或裁剪成動物頭像的種植墻,每一棵植物在小小的“花盆”里迎著陽光快樂生長。
再看活動室,“窗簾”是孩子們點彩的塑料瓶、瓶蓋和水彩筆外殼組成的珠簾;室內區角用五彩水晶瓶、彩繪瓶做隔斷;室外走廊是“海底世界”,大飲料瓶通過裁剪、粘貼、糊紙、上色、涂漆五步后變身成一條條色彩斑斕的魚,水彩筆筒涂色后穿插其中做海水、海草。
樓道更是別出心裁,我們將繪本故事與瓶蓋完美結合,《貪吃的毛毛蟲》、《小藍和小黃》帶給孩子獨特的體驗;接近三平方的大型瓶蓋拼貼畫《放飛夢想》激發孩子乘著熱氣球去探秘世界的理想。
每一處環境創設中都讓廢舊材料熠熠生輝,幼兒在這樣滲透著環保理念的環境中,在不斷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發展。
(二)區域游戲
根據《綱要》、《指南》精神,我們留心生活、擅長發現和挖掘的老師們,最大限度地發揮瓶子瓶蓋在班級中的作用。
在活動區里,瓶子身影隨處可見:音樂表演區的玻璃瓶敲琴、沙錘;益智區里的喂娃娃、找朋友(瓶子瓶蓋、顏色配對)、夾豆豆(做容器)、自制棋、穿瓶蓋;建構區的各類瓶子;科學區里的變色瓶、氣味瓶;美工區的各種形狀、材質的瓶子瓶蓋,孩子可剪可畫可貼可繞……
此外,我們發動幼兒及家長利用廢舊瓶子瓶蓋自制體育器械:塑料瓶彩色沙瓶,孩子們積極創新玩法——拋接、套圈、繞障礙跑、打保齡球、踢瓶子、跨跳等等;各種飲料瓶和奶粉罐、PVC管組合成鉆跨器械;鉆孔加橡皮筋制作拉力器;一根線套住瓶口玩踩老鼠……一物多玩,既經濟又環保。
豐富的游戲材料促進了幼兒的游戲聯想和游戲行為,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游戲中,針對材料本身或游戲活動,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特色活動
在將廢舊材料充分運用于環境和游戲中后,我們發現瓶子瓶蓋也可以運用與教學活動中。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研討,選材、選題、準備、實施、研討,形成了間周一次的園本特色集中教育活動,主要涉及藝術、健康、科學領域。如小班科學《找瓶蓋》,給孩子提供大小不一、瓶口瓶蓋各異的瓶子,孩子在操作中發現瓶口與蓋子的關,系并進行配對,發展孩子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大班藝術《瓶子的五彩衣》,讓幼兒掌握給瓶子“穿衣服”(蒙紙)的方法,能用自己喜歡的圖案裝飾瓶子,感受水粉暈染的效果,在活動中體驗操作的樂趣。
此外,我們通過開展“小瓶子大創意”,有意識的展示校園特色打造取得的成績,讓家長感受到廢舊物品的創新價值,也為今后材料的收集奠定基礎。
二、挖掘——“廢品創想”
在兩年的時間里,瓶的創想帶給師幼許多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校園特色打造初見成效。這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今后的方向:
(一)思路:充分利用各種廢舊物品進行創意,把廢品變藝術品,開發廢品新價值,培養師幼創造力,踐行環保新理念,共享利廢新成果。
“瓶的創想”告一段落,師幼獲得了經驗與成長,生活中還有許多可以挖掘的廢舊材料,布、線繩、紙、其他生活類(果殼、冰糕棍等等),不斷實踐彰顯“廢品創想”園本特色。
(二)實踐:通過“選材、研討、實施、發展”四部曲,推進“廢品創想”校園特色建設。
每個教研組一類材料,從室內環境、區域投放、戶外游戲、主題活動、幼兒作品等方面進行研討,制訂實施計劃。在實踐中,“廢品創想”園本特色進一步得以體現:活動室內前后墻、區域吊飾充分展示幼兒的藝術作品,讓他們成為環境的主人,布貼畫、襪子雪人、蛋殼小雞、冰糕棍房子、果殼粘貼畫、紙筒貓頭鷹、蒲公英(線)等等,孩子們通過動手動腦創作出琳瑯滿目的作品,創造了廢品的新價值;區域游戲里翻線繩、搭房子、紙球鉆山洞(紙筒)、做手工……戶外跳房子、拔河、線線飛盤、奶奶的神奇布袋(跳)、舞龍、斗牛士、穿大鞋、好玩的魔術棍……主題活動《神奇的布》、《讓布站起來》、《線在哪里》、《線條變魔術》……
總之,廢舊材料的豐富性、易得性和原始性是廢舊材料的三大基本優勢,在廢舊材料的利用上,幼兒選擇的多樣性、自主性和幼兒操作的探索性與創造性是挖掘廢舊材料中所蘊藏的教育元素的基本策略。讓孩子們在豐富、易得、原始的廢舊材料中感受創作的快樂,培養孩子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打造獨特的校園特色,創造廢品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