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飛 邵東玲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用一個專門部分闡述了生態建設,明確提出要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助力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這些賦予了林業特殊地位和重大使命,林業發展面臨重大戰略性轉變。而森林作為林業的根本,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保護和發展,成為林業部門今后重要使命,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保障。
關鍵詞:森林資源 現狀 發展規劃 調研報告
一、森林資源現狀
1、各類森林、林地面積及蓄積狀況
全市林業用地面積48171.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63%,有林地面積45936.2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07%,林木綠化率33.28%。在林業用地面積中:有林地面積45936.27公頃,占林業用地總面積的95.36%;疏林地面積315.83公頃,所占比例為0.66%;灌木林地面積98.04公頃,占0.20%;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95.5公頃,占0.4%;苗圃地面積380.63公頃,占0.79%;無立木林地面積236.56公頃,占0.49%;宜林地面積1004.27公頃,占2.08%。
招遠市活立木總蓄積725874.36立方米。其中水土保持林365247.51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50.32%;防風固沙林59224.74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8.16%;護路林5371.07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0.74%;風景林1208.44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0.17%;速生豐產用材林26041.83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3.6%;一般用材林267003.4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36.78%。
2、綠色廊道、河道綠化現狀。
招遠市域內的主要道路除新建的龍青高速外,已全部綠化,但是,通道綠化未能形成生態廊道體系,現狀綠地較為割裂,綠化帶的景觀效果也有待提升。
招遠市大小河流160余條,總長548.8千米,主要河流有界河、諸流河、淘金河、鐘離河、大沽河,現狀綠化率為80.5%,處于中等水平。且綠化連通性不夠,整體效益欠佳。與各中心城區向外擴張、蔓延趨勢相對應,河道綠化用地占用和分割現象較多。城市化、近郊區化加劇了生態廊道地域斑塊的零散程度,造成景觀通達性和生物遷徙不暢。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地帶性森林的建群種少,景觀色彩單調,枯枝落葉層薄,森林的游憩保健、美化環境、碳匯作用、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諸多功能整體不高,有待改造提升。
3、飲用水源地綠化現狀
招遠市市域內有城子水庫、勾山水庫和侯家水庫三處飲用水源地,通過多年的綠化,集水區的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但仍未達到70%以上,需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加以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林分質量不高,防護效益嚴重衰退。隨著近年來天氣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加之森林經營管理不善、撫育管理不到位等影響,我市林地的防護功能嚴重退化,生態效益急速下降。
2、全市活立木蓄積量低。由于近幾年用材林市場低迷,全市用材林面積只減不增,果樹林增加較多但不統計活立木蓄積,導致全市活立木蓄積量增長緩慢,影響全市林地的木材生長力。
3、林齡林種結構不合理。近幾年的造林項目多為山區造林,重點建設沿海防護林,風景林建設比例較少,加之造林后期管護撫育沒有跟進,導致林木生長緩慢,中幼齡林占比較大。
三、森林資源發展規劃
為改善全市森林資源狀況,提高全市森林資源總量,未來三年將以省級森林城市建設為契機,依托國土綠化提升三年攻堅行動,圍繞“山、水、路、村”實施四大工程,推進招遠市整體森林環境的改善與發展,形成植被繁茂,森林景觀資源豐富的生態環境條件。
(一)山區生態屏障建設工程。
結合針闊葉林改造工程,進行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搞好山區森林建設。主要通過新建生態片林、森林質量提升改造、森林撫育、封山育林等方式進行。形成以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為主體,層次多樣,林相豐富,景觀優美的森林生態結構。
1、森林撫育:堅持“生態優先、先易后難、效益兼顧”的原則,按照“突出重點、相對集中、規模推進”的要求,優先安排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兩側綠色通道等;優先安排重點公益林急需撫育的中幼林林分,規劃實施森林撫育400.0公頃。
2、人工造林:對適宜開展人工造林的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和部分疏林地營造防護林。造林樹種主要以黑松、火炬樹為主等,也可種植核桃、蘋果等經濟樹種。造林方法主要采用植苗造林,優先采用容器苗造林,以帶狀和塊狀自然式混交為主,初植密度每畝150株。根據全市現有宜林地資源狀況,規劃建設人工造林面積330.0公頃,以夏甸鎮、蠶莊鎮和張星鎮建設為主。
3、封山育林:對符合封育條件的無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低質低效有林地(郁閉度小于0.5的林分),按照《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163-2004),采取局部補植、封山撫育、施肥等培育措施進行封山育林和撫育改造,補植密度每畝50株。落實護林責任,在封育區設立醒目的標志牌。規劃建設面積250.0公頃。
4、礦區綠化:羅山山系是招遠市的最高峰,既是大沽河和境內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又是黃金礦產的主礦區。山體多裸露,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霧云山山系是境內的第二大山系也是境內多條河流的發源地。招遠市城鎮周邊、高速公路沿線可視范圍內有很多廢棄采石、采礦點,影響城鎮環境及景觀。對廢棄礦山實施植被修復,可利用石壁表面的微地形變化,在石壁的縫隙、凹陷處筑成一定面積的水平種植槽,加客土、肥料、保水劑等,種植生長快、耐干旱的喬灌木樹種,或攀緣性強的藤本植物。對碎石坡面,則進行局部平整嵌入100×60×60cm的木箱或水泥槽,箱內加入客土、肥料、保水劑等混合物,種植目的樹種,保留自然植被的幼苗。
(二)森林水岸綠化建設工程
注重“林、水”結合,改善和提升沿河生物多樣性環境。重點建設界河、金泉河、淘金河、大沽河等主要河流的濱水景觀林帶。城區段結合公園綠地、休閑綠地建設綠化景觀帶,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綠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護林和風景帶,建成林水一體、林水一色、林水共綠的水域森林生態體系;遠郊段以營造護岸林為主,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下,結合河道整治工程,積極開展河道生態修復,喬灌結合、以彩色鄉土樹種為基調,交替配植,形成良好的綠色景觀走廊;沿海區段完善沿海防護林,向東延伸建設至界河入海口,樹種選擇注重生態防護與游覽景觀的結合。選擇抗逆性強、耐鹽堿、生長快的樹種,采用上層喬木、下層花灌木或上層喬木、下層花灌木、底層地被物的模式,建造多樹種、多層次的復合混交林,以增強其生態功能和自我修復能力;使沿海地區防護林建設的質量和檔次得到全面提升,防護功能實現從一般的防護功能,向以增強應對重大突發性生態災害能力和相對鞏固完善的多功能防災減災能力方向發展,提升沿海地區森林的生態功能和防護價值,建成具有一定觀賞性的濕地觀光風景帶。規劃新建河道綠化和防護林建設面積194.47公頃,提升綠化面積268.00公頃,主要新建和提升界河、鐘離河、諸流河、大沽河和沿海防護林綠化工程。
參考文獻:
[1]李曉.森林資源管護的意義和策略[J].吉林農業,2019(13):94.